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
引言
高危因素
病徵
診斷
種類
分期
治療
轉移性子宮頸癌治療
預防
參考
分享

引言

在2021年,子宮頸癌在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中排第七位,佔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3.1 %。在2021年,子宮頸癌新症共有596宗。按每十萬女性人口計算的粗發病率為14.8,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則為8.1。

子宮頸癌於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排第八位。於2021年共導致178名患者病逝,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2.8%。

自1983年至2021年,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這可能與HPV疫苗接種有關。

高危因素

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感染其中一種致癌(或高風險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 HPV )所致。引致HPV感染或子宮頸癌的風險因素包括:

  • 有多個性伴侶
  • 過早開始有性行為
  • 患有性病
  • 吸煙
  • 免疫能力減弱
  • 慢性腎衰竭
  • 長期服食避孕丸超過五年(但停止服藥十年以上風險會回復正常)
  • 多次生育或第一次懷孕時年齡較輕

病徵

  • 陰道不正常出血,例如月經之間或性交後出血
  • 停經後出現陰道出血
  • 沖洗或盆腔檢查後出血
  • 陰道分泌帶有血絲
  • 陰道分泌帶異味
  • 性交時疼痛
  • 無法解釋的持續性盆腔疼痛
  • 晚期病人會有背痛、腳腫、或排便困難

診斷

醫生如懷疑病人患上子宮頸癌,通常會安排進行以下檢查:

  • 子宮頸細胞檢查
    • 又名帕氏抹片檢查,檢查需時數分鐘,不會引起痛楚。若醫生發現病人有變異或癌細胞,病人需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 陰道內窺鏡檢查
    • 如帕氏抹片結果顯示異常細胞或 HPV 檢測呈陽性,醫生會進行陰道鏡檢查。
    • 病人會躺在床上,跟進行盆腔檢查的姿勢一樣。醫生會在陰道內放置張開器以檢查子宮頸。陰道鏡上會安裝放大鏡,可以讓醫生清楚地看到子宮頸的表面。醫生會放一些液體在子宮頸,來顯示異常區域,然後進行活檢。整個過程大約需要 15-30 分鐘。
  • 子宮頸活組織檢驗
    • 如檢查時發現子宮頸有異常或有腫瘤,醫生會取出組織作病理化驗。
  • 磁力共振和電腦掃描:
    • 用於檢查受腫瘤影響的部位及檢查腫瘤有沒有擴散到其他器官。
    • 磁力共振比電腦掃描更能清楚顯示盆腔組織的情況,讓醫生能更清晰掌握病情,計劃治療方案。

圖:利用磁力共振能準確顯示子宮頸癌的情況

種類

子宮頸癌細胞分爲兩種:

  • 鱗狀細胞癌
    • 癌細胞從外子宮頸衍生
    • 較爲常見(佔比90%)
  • 腺癌
    • 癌細胞從内子宮頸的腺體衍生
    • 較爲少見(佔比10%)

少數病例的腫瘤同時具有鱗狀細胞癌及腺癌兩種形態,被稱爲腺樣鱗狀細胞癌。

分期

子宮頸癌分爲四期:

治療

子宮頸癌一般是可以根治的。治療方案會根據以下因素而決定:

  • 腫瘤的大小和類型
  • 腫瘤部位和擴散範圍
  • 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

 

1. 手術治療

  • 手術為早期子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方案。
  • 手術需由婦科腫瘤科醫生負責。手術可以通過剖腹、腹腔鏡,或在機械人輔助下進行。
  • 不同類型的子宮頸癌手術
    • 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電環切除術(LEEP):手術會借用陰道鏡進行,切除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子宮頸腫瘤(稱為微浸潤癌」)
    • 根治性子宮頸切除術:適用於早期子宮頸癌,以及希望保存生育能力的女性;手術會把整個子宮頸移除,但能保留子宮的完整。
    • 子宮切除術、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此手術會將整個子宮、子宮頸、陰道上部、輸卵管、卵巢和盆腔内的淋巴結切除。
  • 子宮頸癌手術的風險
    • 陰道出血或積血
    • 傷口發炎和發熱
    • 小便困難,一段時間後可自然復原
    • 下肢水腫、大腿輕微麻痺
    • 淋巴液積聚盆腔而引致淋巴囊腫,繼而引起感染和便秘
    • 病人的膀胱、輸尿管或直腸可能在手術過程中受到創傷、長期排尿困難(罕見)
    • 手術期間有機會破壞主要血管,導致大量出血並危及生命(罕見)

 

2. 放射治療(又稱電療)

  • 放射治療使用高能量X光射線來破壞癌細胞。
  • 放射治療的次數會根據腫瘤的病理、分期、患者的年齡和健康狀況決定。
  • 放射治療的臨床應用包括:
    • 作爲主要治療,有可能跟化療同時進行(通常用於 IB 至 4A 期子宮頸癌)
    • 作為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以減低局部復發的機會)
  • 子宮頸癌的放射治療可分為:
    1. 體外放射電療
    2. 近距離放射治療(內部放射治療)
  • 以放射治療作爲主要治療的話,病人一般會先進行 4-5 週的體外放射治療,再進行 3-4 次近距離放射治療。

 

A. 體外放射治療  

  • 體外放射治療利用直線加速器向腫瘤和整個盆腔進行電療,以消除腫瘤。

步驟:

  • 放射治療師會先為病人安排電腦掃描作設計用途。
  • 進行電腦掃描前,病人應先喝幾杯水,令膀胱膨脹。放射治療師也會在陰道外放置一個小標記,以評估放射範圍。
  • 完成電腦掃描後,醫生會制定病人的電療方案。
  • 療程為一星期五次(週一至週五,每天一次),持續 4 至 7 週。
  • 放射治療通常輔以化療一同使用,以提升電療的效果。最常用的化療藥物名為「順鉑」(Cisplatin),療程為每週一次。
  • 電療前,病人需要喝一定份量的水份使膀胱膨脹,然後躺在電療的床上,跟電腦掃描時的位置一樣。
  • 每次電療需時10至20分鐘。

體外放射電療可能引發的副作用

短期副作用:

  • 疲倦
  • 治療範圍皮膚疼痛和發紅
  • 膀胱刺痛
  • 胃部不適
  • 腹瀉
  • 噁心或嘔吐

長期副作用:

  • 治療部位周圍的皮膚變硬,缺乏彈性
  • 陰道乾澀、變窄
  • 腿部腫脹
  • 尿頻或經常感覺膀胱脹滿
  • 腸梗阻(罕見)

 

B. 近距離放射治療(內部放射治療)

近距離放射治療是指在腫瘤内部或近距離位置作高劑量電療,因此能將輻射集中在子宮頸一帶,大量減低對周圍組織的影響。

步驟:

  • 近距離放射治療需在手術室進行,病人需接受全身麻醉或脊髓麻醉。
  • 醫生會將儀器放入陰道和子宮頸,儀器由一個小金屬管和兩個卵形或兩個半環組成。如果腫瘤過大,醫生或會加以電療針刺輔助。
  • 放好儀器後,醫生會安排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以確定腫瘤的位置,治療團隊則會制定治療方案、計算電療所需劑量。
  • 一切準備就緒後,治療師會將儀器連接上放射電源。
  • 電療完畢後,醫生會卸除儀器。
  • 病人會在 2-3 週內接受 3-4 次近距離放射治療。整個過程需時約 2 至 3 小時,而放射治療為 15 至 25 分鐘。

近距離放射治療可能引發的副作用: 

  • 麻醉風險
  • 尿道感染
  • 陰道出血
  • 疲倦
  • 腹瀉
  • 膀胱刺痛
  • 陰道變窄和乾燥
  • 子宮可能被儀器刺傷、陰道出血(罕見)

 

3. 化學治療 (化療)

抗癌藥物能破壞和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從而縮小腫瘤。化學治療常與放射治療一起作為 IB 至 4A 期子宮頸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

程序:

  • 順鉑(Cisplatin)是治療子宮頸癌最常用的抗癌藥物。若病人的腎功能有欠完善,醫生可能會改用卡鉑(Carboplatin)或表柔比星(Epirubicin)作為治療方案。
  • 在接受為時 4-5 週的體外放射治療期間,病人會每週接受一次化療。
  • 病人會在化療前進行血液檢查,確保血球細胞屬正常水平。
  • 一般化療會以靜脈點滴方式進行。

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 食慾不振
  • 噁心或嘔吐
  • 腹瀉
  • 口腔潰爛
  • 腎功能受損
  • 周邊神經受損或出現病變,引起手腳麻痺疼痛、關節及肌肉疼痛
  • 靜脈導管或中央導管出現感染、 發炎

轉移性子宮頸癌治療

如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稱為「轉移性癌症」。治療包括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目標為控制腫瘤。另外,部分病人能以紓緩性放射治療減輕局部症狀,例如為腫瘤止血或減輕盆腔疼痛。

1. 化學治療

  • 子宮頸癌的化療一般經由靜脈點滴注射。
  • 化療將按週期循環進行,通常每週或每三週進行一次。
  • 轉移性子宮頸癌常用化療藥物包括:
    • 順鉑 Cisplatin
    • 卡鉑 Carboplatin
    • 紫杉醇-卡鉑 Paclitaxel-carboplatin
    • 多西紫杉醇 Docetaxel (Taxotere)
    • 愛萊諾迪肯 Irinotecan
    • 托普迪肯 Topotecan
    • 溫諾平 Vinorelbine
  • 化療的副作用
    • 食慾不振
    • 噁心/嘔吐
    • 腹瀉
    • 疲勞
    • 口腔潰爛
    • 增加身體感染風險
    • 腎功能受損
    • 神經出現病變,導致手腳麻痹

 

2. 標靶治療 

  • 標靶治療會透過干擾某些有利於腫瘤癌變或增生的物質來阻止癌細胞增長。由於標靶藥物的原理與化療不同,其副作用也與化療不同。
  • 晚期子宮頸癌最常用的標靶治療是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 
    • 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是一種單株抗體。此藥物針對癌細胞蛋白質「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此蛋白質會促進新血管生長,為腫瘤提供營養,令其得以生長。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針對 VEGF ,阻止血管增生,阻截血液供應,抑制癌細胞生長(即一種抗血管生成 藥物)。
    • 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通常與鉑類化療一併使用,以靜脈注射,每兩至三週進行一次。
  • 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的副作用:
    • 疲倦和虛弱
    • 高血壓
    • 蛋白尿(尿液中出現過多蛋白)
    • 影響傷口癒合
    • 容易出血或擦傷
    • 便秘
    • 增加血栓風險

 

3. 免疫治療 

  • 免疫治療是晚期子宮頸癌患者較新的治療選擇。
  • 免疫檢查點抑製劑(例如:帕博利珠單抗 Pembrolizumab)為常用的免疫治療藥物。它是一種單株抗體,幫助免疫系統對腫瘤產生反應的藥物,以阻止癌細胞抑壓 T 細胞(一種白血球,免疫系統的一部份)重新辨認及殺死癌細胞。
  • 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的用途:
    • 跟化療(可連同標靶藥物 Bevacizumab)一併作一線治療,或
    • 作爲化療失效後的晚期治療
  • 療程為每三週或每六週接受一次靜脈點滴注射。
  • 常見副作用:
    • 疲倦和虛弱
    • 噁心
    • 皮膚變化
    • 食慾不振
    • 甲狀腺功能受損
    • 腹瀉
    • 發燒
    • 腎上腺功能受損
  • 嚴重的副作用(發生率較低,<5%)
    • 腎功能受損
    • 肝功能受損
    • 嚴重的皮膚反應
    • 嚴重腹瀉
    • 神經線病變
    • 肺炎
    • 眼睛發炎

 

4. 放射治療

  • 放射治療能紓緩病人的症狀,例如子宮頸癌出血、盆腔疼痛和骨痛。
  • 較常使用體外放射治療,近距離放射治療則較少使用。
  • 療程通常較短,一般不會超過10次。
  • 副作用常在電療開始一周後才會出現,但一般在電療完成約兩週後會逐步改善。
  • 副作用包括:
    • 疲倦和虛弱
    • 皮膚變紅或變黑
    • 噁心
    • 腹瀉

預防

以下方法可有效幫助大家預防子宮頸癌:

  • 戒煙
  • 健康飲食:肥胖會導致雌激素的分泌增加,令子宮內膜增厚。
  • 常運動:建議每天進行三十分鐘的帶氧運動。
  • 注意性接觸的衛生和安全,預防經性接觸傳染的疾病,使用安全套有助減低HPV傳染
  • 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又名帕氏抹片檢查)可將患子宮頸癌的機率降低九成。開始時應每年檢查一次,若連續兩次得正常的結果,便可每三年檢查一次。可參考衛生署的子宮頸普查計劃(https://www.cervicalscreening.gov.hk/tc/index.html
  • 子宮頸癌疫苗接種(HPV疫苗):可於衛生防護中心網頁了解詳情(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2146.html

 

甚麼是人類乳頭瘤病毒?

  • 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 HPV)是一組包括 150 多種類型的病毒,其中約 40 種會感染人類的生殖器官。
  • HPV 可引致子宮頸、陰道、外陰及肛門的癌前病變及癌症。

 

甚麼是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

  • 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簡稱 HPV 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是一種預防性疫苗,能預防子宮頸癌及其他因感染 HPV 而引致的癌症和疾病。
  • 在香港,約九成的子宮頸癌是由 HPV-16,18,31,33,45,52,58 型病毒感染而引起。九價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能覆蓋以上七種 HPV 基因型。
  • 接種疫苗可以預防感染 HPV 病毒,但不能治愈已感染的 HPV病毒。
  • 疫苗接種也不能代替子宮頸癌篩查。

參考

智友站 - 子宮頸癌

衞生防護中心 - 子宮頸癌

衛生署-長者健康服務--子宮頸癌

癌症基金會--認識婦科癌 

香港防癌會--子宮頸癌 

 

感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科生何奕萱小姐(M27)、馮望知小姐 (M27)及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陳穎樂醫生撰寫及審閱本頁內容。

 

最後更新日期:202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