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

哀伤
丧亲之痛
哀伤的阶段
哀伤的迷思
克服哀伤
复杂性哀伤
支援小组
安慰丧亲者
安慰丧亲的儿童
参考资料
影片
分享

丧亲之痛

癌症患者可能因不同原因而哀伤,如不再能照顾孩子和自己的健康,和因疾病而需除去某身体部位等。失去重要的人时,大多数人亦会沉浸于哀伤中。每人的经历不同,处理悲伤情绪的方式亦不同。 哀伤的程度、反应和时间都可能受以下因素影响:

  • 丧亲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和过去处理问题及事情的方式 。
  • 丧亲者与死者的关系
  • 挚亲去世的原因。若挚亲突然去世,对丧亲者的打击则较大。
  • 丧亲者从家人、朋友、居住的社区及宗教信仰等得到的的支援
  • 丧亲者的生活习惯和模式会否因挚亲的离世而截然不同

哀伤的阶段

一般而言,哀伤有5个阶段。

  • 否认
    • 知悉某人去世时,人们或会感到震惊,甚至表现麻木。人们亦或许想起未为死者做的事或未对他们说的话。
    • 面对重大打击时,人们往往下意识地拒绝承认事实;这是人体防卫机制作出的临时反应,属正常。
  • 愤怒
    • 感到震惊和麻木后,便需重新面对现实。人们或会感到沮丧和绝望,并可能怨天尤人。
    • 如离世的亲人是长期病患,并于生前需要丧亲者的照顾;丧亲者或为患者之死感到如释重负,却会为这种解脱感而内疚。
  • 讨价还价
    • 指希望以交换条件的方式改变丧亲的事实。常见的想法有「早知道」和「如果」。
    • 人们常对已发生的事产生补偿心理,例如:「如果我能回到嫲嫲身边,我每星期都会和她一起去吃午饭」,或「如果我的妻子还活着,我会告诉她我有多爱她」。
    • 人们甚至可能希望与上帝交易,盼望通过请求更高权力、更有力量的存在,令死者归来。但此时的丧亲者亦已间接承认死者之死。
  • 抑郁
    • 面对失去挚亲的伤痛与临床的抑郁症不同。这段时间内,感到悲伤属正常。
    • 人们可能会感到沮丧、极度哀伤、孤单、失去活力、睡眠习惯改变、食欲不振、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远离社交活动和对未来感到恐惧。
  • 接受
    • 哀伤的最后阶段中,丧亲者已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这可能需要几个月至几年的时间。
    • 哀伤的感觉可能会在某些日子再次出现,如生日、周年纪念日及假期等。一些地方或事物亦可能勾起对挚亲的思念。尽管如此,哀伤的情绪应随时间的流逝而变淡。
    • 人们将尝试开始新的生活,逐渐恢复生机。生活比刚失去亲人时更快乐,并逐渐变得美好。
    • 人们将找到和离世的亲人维持联系的方法,如回想他们的话语、重温昔日的照片和录影等。

哀伤的迷思

  • 丧亲之痛与一般的悲伤无异
    • 人的情绪、行为、信仰、人际关系和健康等各方面都会受丧亲之痛影响。丧亲者通常会有情绪和身体上的表征。
  • 丧亲之痛具规律
    • 人们经历丧亲之痛时会出现不同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并无规律。哀伤的过程或跌宕起伏,难以预知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 每个人具相似的历程
    • 人们经历丧亲之痛时都有不同的心路历程。有些人可能很快从哀伤中走出,有些人则需要更多时间。每个人的历程都独一无二,因此应尊重每个人处理情绪的方式。
  • 丧亲之痛会在「接受」阶段后消失
    • 丧亲之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以上。即使挚亲已离世多时,偶尔想起他们亦会引起哀伤之情。 虽然丧亲之痛不会完全消退,但在他人支持和理解下,丧亲者仍可以于生活中前进。

哀伤的表现

  • 情绪表现:震惊、麻木、愤怒、内疚、焦虑、无助感、混乱及悲伤 。
  • 身体表现:感到胃部空虚、消化不良、胸部或喉咙发紧、胸口痛、对噪音过度敏感、气促、肌肉无力、头晕、头痛、精神不振、口干及其他身体部位疼痛。
  • 认知表现:对事物失去信任、不相信事实、困惑、注意力下降、短期记忆力差、沉浸于对死者的怀念,并感到死者仍然存在。
  • 行为表现:食欲不振、睡眠习惯改变、梦魇、梦见死者、社交孤立、为了不忘记挚亲或避免想起挚亲而过度活动、突然改变生活方式,以逃避丧亲之痛

克服哀伤

  • 允许自己感受所有的情绪
  • 对朋友倾诉
  • 参加葬礼并瞻仰死者遗容,与挚亲告别。
  • 均衡饮食
  • 避免过量摄取咖啡因和酒精
  • 日间适量运动,以提升睡眠品质。
  • 失眠时可做放松之事,无需勉强入睡。
  • 避免在丧亲后不久作重大决定或改变
  • 向亲友求助
  • 做有助缓解伤痛的事,如写日记、画画和写信给死者。
  • 寻求心灵或信仰上的帮助
  • 加入支援小组
  • 有需要时可向临床心理学家求助

复杂性哀伤

「复杂性哀伤」指丧亲之痛未能随时间减轻,甚至越甚。若丧亲者变得非常沮丧,像「卡住」了,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便应寻求协助。出现以下情况时,可寻找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或社工的专业建议:

  • 无法履行基本的日常事务
  • 持续失眠
  • 不能自理
  • 失去自我价值
  • 依赖酒精或药物
  • 有自杀念头
  • 出于愤怒而伤害别人
  • 长时间不能规律进食

支援小组

支援小组给予丧亲者与他人分享经历和感受的机会。支援小组中,丧亲者可从其他具类似经验的人获得鼓励、安慰和实际的建议。支援小组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包括面对面、线上或电话交谈。

有宗教信仰者可祈祷或前往宗教场所寻求安慰,与宗教领袖交谈也能助丧亲者舒解情绪。

有关支援小组详细资料 ,请参阅社区资源内的哀伤支援小组

安慰丧亲者

帮助他人从哀伤中走出十分艰难。对丧亲者而言,倾听和陪伴能令他们感到不孤单,往往比话语重要。与丧亲者交流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给予时间,耐性的陪伴

  • 哀伤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 哀伤的历程随个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 让丧亲者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 陪伴及聆听
    • 给予对方依靠、拥抱及微笑

留意你的言词

  • 哀伤是一个独特的历程
  • 即使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也不要以为会很明白丧亲的感受
  • 留意这些话
    • ✗「我明白你的感受。」
    • ✓「我记挂着你,你今天感觉怎样?

多些了解和留意丧亲者的感受

  • 丧亲者的情绪波动频繁
    • 可能於短短数日从充满盼望变得绝望
    • 一首歌或一出电影都能触动其的情绪,令他们突然哭泣。

提供实际的支援

  • 如帮忙照顾孩子、做家务或做饭等

建议寻求专业协助

  • 如果丧亲者出现以下的情况,就需寻求专业协助:
    • 有自杀的念头
    • 出现抑郁症的症状
    • 其他情况,可以参考「复杂性哀伤」
  • 若担心丧亲者的安全,就应与他们保持联络 

安慰丧亲的儿童

人们普遍不会把亲人离世的消息告诉儿童,生怕伤害他们。然而,孩子们可能对「突然失踪」的亲人生出负面联想。其中一个联想可能是,他们「唔乖」,导致亲人离去。这些联想对孩子而言可能比真相更可怕。如果孩子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他们的内疚、焦虑、不安和恐惧等情绪就无法好好地被疏导和处理。

哀伤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过程。视乎儿童的年龄,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哀伤。

他们哀伤一段时间,但很快又会表现得很快乐。如果儿童与死者关系密切,他们便会感到强烈的失落。儿童可能不会用言语表达痛苦,但丧亲之痛仍存在;尤其在他们长大后的某些人生里程碑中,如大学毕业或结婚,都有可能勾起丧亲之痛。帮助儿童理解死亡并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极为重要。儿童的理解能力、情感的表达和行为会因年龄、性格、过往的经历和家庭成员的支持而不同。诚然,儿童于每个阶段的特征都可能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