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的迷思

腦癌的迷思
腦癌有多少種類? 甚麼是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
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有什麼徵狀?
如何診斷腦癌?
近年在治療腦癌上,有什麼新突破呢?
TTFields有什麼副作用呢?
目前腦癌的精準治療方向是怎樣?
影片
Share

腦癌有多少種類? 甚麼是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

腦癌主要分爲兩種,分別為原發性及繼發性。 繼發性腦癌是由身體其他部位原發的癌症轉移擴散至腦部。此類型癌症的原發地並非腦部,而是肺癌、大腸癌等癌症於後期擴散至腦部。

原發性腦癌是由腦部細胞癌變導致的。原發性腦癌可按其惡性分爲低危險以及高危險腫瘤。惡性較低的腦部腫瘤轉移或擴散至其他腦部位的可能性較低,相比下,惡性越高的腫瘤越有可能轉移至其他腦部結構並在短期內復發。

原發性腦癌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出版的WHO2021分級標準為患者病況分級。第一級 (Grade I) 和第二級 (Grade 2) 原發性腦癌始於低惡性的腫瘤。第三級 (Grade 3) 及以上屬於高惡性腫瘤。當腫瘤被判為第四級 (Grade 4),此類腦癌又名爲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此分級標準是按照腫瘤獨特的基因表現而做出的判斷。

膠質母細胞瘤是惡性最高的腦瘤。確診時病人的腫瘤等級為WHO第四級腦瘤。膠質母細胞瘤病人從確診開始平均生存時長為15個月,5年生存率大概為5-15%。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極有基因特徵的腫瘤,此類腫瘤特殊的基因結構造就了其高度惡性的病發狀。

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有什麼徵狀?

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常見病狀有頭疼、視覺模糊、四肢無力、難以獨立行走、溝通或完成日常活動、甚至癲癇等。

如何診斷腦癌?

當病人有此類病狀時,首先會安排病人完成腦部影像如腦部電腦掃描 (CT)。如CT明確顯示腦部有異常腫瘤生長,下一步將需要病人做腦部MRI。通過CT以及MRI確認病情後,病人需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神經外科醫生可能會切除小部腫瘤作活檢,也會盡量切除整個腫瘤,能否完全切除則取決於腫瘤在腦內位置。因爲腦部結構極其複雜,包括多個關鍵區域控制交流、聽力、思考、判斷及身體控制等,所以醫生手術切除並保證不影響腦部功能的難度極高。

手術後並已確診患上膠質母細胞瘤,患者需進行爲期6個星期的高強度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治療期間,病人需要一星期五天到醫院進行放射治療,並每天服用癌症藥物 (temozolomide) 直至6個星期的療程結束。完成放射治療後,病人需進行至少六個週期的輔助化療 (temozolomide),每週期為時4個星期,每周期病人需服連續五天的口服化療藥物,在每一周期之前,病人都需驗血以確保藥物副作用在可控範圍內。

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頭痛、乏力、噁心、嘔吐、脫髮、皮膚灼熱、疲勞和腦部水腫。另外,放射治療還可能導致智力和認知功能下降,包括記憶力和注意力缺陷。但請注意,放射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化療的副作用,包括貧血、血小板低、及白血球降低,增加感染風險;其他常見的化療副作用有頭暈、噁心、嘔吐、味覺變化、無胃口、便秘或腹瀉、皮疹等。

值得注意,某些病患者可能需要用抗癲癇藥物,這些藥物可能和化療或類固醇有藥物相互影響,需要密切注意病者的狀態。

近年在治療腦癌上,有什麼新突破呢?

香港於2019年引入「腫瘤電場治療」(TTFields) 以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GBM)。研究證實,GBM患者服用輔助化療藥物Temozolmide同時使用TTFields,比單獨使用化療,能有效延長存活時間多約五個月,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TTFields的原理是以特定頻率的交替電場,透過黏貼在皮膚上的電極貼,破壞癌細胞分裂,抑制癌細胞生長,導致受影響的癌細胞死亡。TTFields已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 獲批准使用。

TTFields是一種可攜式、戴於頭上的治療裝置,配備一個裝有電池的儀器。患者需每天配帶最少18小時以達至治療效果。

TTFields有什麼副作用呢?

TTFields所產生的電場不會影響健康細胞,所以副作用也比較少。但部分患者或會因為長時間佩戴治療貼,而出現頭皮痕癢、過敏或發炎,此情況一般都可以使用醫生處方的藥膏處理。

需要注意的是TTFields的治療費用頗昂貴,現時香港藥學服務基金也有提供部份資助計劃,大家可以參考網頁https://www.pcfhk.org/hk/ 。

目前腦癌的精準治療方向是怎樣?

近年,不少學者研究「精準治療」在癌症治療上,精準治療是指在傳統的檢測基礎上,額外加上生物醫學檢測的元素,例如以腫瘤或病人本身的基因作測試,尋找是否有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又能減低副作用的個人化治療。

與其他癌症相比 (例如乳癌和結腸癌),GBM的復發機會非常高,對治療有頑強的抵抗力,而且預後非常差。目前精準治療用於GBM仍在研究階段,有一些常見的基因突變,包括IDH1/2, EGFR, PTEN, TP53, CDKN2A基因,希望將來能為病人帶來新的治療曙光。

影片

▶️ World Brain Tumor Day 2024



資料提供: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助理教授陳穎樂醫生,Dr. Aya El Hel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