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

膀胱癌
引言
高危因素
病征
诊断
种类
分期及分级
非转移性膀胱癌(非肌肉入侵性)的治疗
非转移性膀胱癌(肌肉入侵性)的治疗
转移性膀胱癌竹的治疗
膀胱癌患者的护理
预防
电子书
参考
分享

引言

膀胱是一个负责储存尿液及排尿的器官。尿液由肾脏经输尿管流向膀胱,并贮存于膀胱。排尿时,膀胱肌肉收缩,尿液会由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

当膀胱内膜的细胞组织出现病变,并失控增长,便会生成恶性肿瘤(即膀胱癌)。膀胱癌最先在膀胱内膜表层出现,之后或会扩散到膀胱肌肉及身体其他部位。

膀胱癌可细分为泌尿上皮癌、鳞状上皮细胞癌及腺癌,当中约有9成个案为泌尿上皮癌。


本地数据

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的最新数据,香港于2022年录得439宗膀胱癌新症,发病率大概是每十万人就有6人患上膀胱癌。膀胱癌较常见于55至70岁人士及男性,男女比例为3比1。

于2022年,香港共有199宗膀胱癌死亡个案,死亡率约为每十万人就有2.7人死于膀胱癌,其中,65岁以上组别的死亡率最高。

高危因素

致癌化学物质

  • 吸烟
    •  吸烟是膀胱癌最大的风险因素
    • 烟草致癌物会由肺部进入血液,部分经新陈代谢后,会由肾脏过滤到尿液,并贮存于膀胱
    • 膀胱持续接触烟草致癌物,会导致内膜细胞病变,而发展成膀胱癌
  • 工业化学物质
    •  包括染料、纺织、橡胶、油漆、塑料、皮革、农业、印刷业所使用的化学物质
    • 重型车辆排放的柴油废气也与膀胱癌相关
  • 腌制或含亚硝酸盐的食物

 

患者的风险因素

  • 高龄
    • 本港2022年数据显示,「65岁以上组别的发病率」是「45至64岁组别发病率」的8倍
  • 男性
    • 本港2022年数据显示,男女个案比例约为3比1

 

个人病史

  • 过往癌症治疗
    •  曾接受盆腔附近放射治疗
    • 曾服用化疗药物环磷醯胺
  • 引致膀胱发炎的因素
    • 长期患有膀胱结石
    • 慢性膀胱炎
    • 反覆尿道感染
    • 长期使用导尿管
    • 引起血吸虫病的寄生虫

 

家族病史

  • 林奇综合症家族遗传史(Lynch Syndrome)
  • 考登氏症候群 (Cowden Syndrome),这种症候群是由PTEN 基因突变引起的,此基因特变亦会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

病征

  •  小便带血是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起初或会断续出现,而且通常没有痛感。其他早期症状包括:
    • 小便有血块,导致排尿时胀痛或不畅顺
    • 假如肿瘤侵蚀膀胱颈,则有机会出现尿频、尿急、夜尿、有尿意但不能排尿,甚至急性尿液滞留,需要使用导尿管放尿
  • 如果膀胱癌扩散,有可能导致:
    • 骨痛 (癌细胞扩散至骨)
    • 骨盆疼痛 (癌细胞扩散至盆腔)
    • 丧失食欲及体重减轻
    • 足部肿胀(尤其是当癌细胞扩散至淋巴结)
    • 疲倦
  • 这些症状与膀胱炎、泌尿道感染、膀胱结石、前列腺肥大的症状相似,出现相关症状并不一定代表患有膀胱癌,但仍需要及时进行检查找出原因,以免延误就医。

诊断

膀胱癌会导致小便带血或其他泌尿系统症状,患者较易在早期察觉患病。如果你怀疑自己患上膀胱癌,泌尿科医生会先提供尿液测试。如有需要,医生会为你进行以下检查:

 

诊断膀胱癌

  • 膀胱内视镜与活组织切片
    •  局部麻醉,在尿道放置长管状的软性内视镜,再进入膀胱
    • 将盐水注入膀胱,并透过内视镜观察膀胱及尿道壁
    • 如果发现异常组织,可抽取肿瘤样本作分析
    • 在进行膀胱内视镜检查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小便带血(血尿),排尿时有灼热感、刺痛感,或尿频等症状
    • 这些症状通常会维持数天,如果症状持续或进一步恶化,请咨询你的医生

 

确诊后分期

  • 腹部及盆腔电脑扫描
    • 可检测扩散至膀胱外的肿瘤
    • 有可能会错过1厘米以下的肿瘤
    • 肾脏功能较差的人不适宜使用显影剂
  • 磁力共振扫描
    • 能清楚显示体内软组织,用于检测扩散至膀胱外或附近淋巴结的肿瘤
    • 与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相比,磁力共振扫描更能清楚检查盆腔的软组织,对术前计划尤为重要
  • 正电子扫描
    • 正电子电脑断层扫描可详细检查癌细胞有否扩散至膀胱以外的其他组织及器官
  • 骨扫描
    • 可检测癌细胞有否扩散至骨骼

种类

尿路上皮癌 (Urothelial carcinoma)

  • 是最常见的膀胱癌类型
  • 尿路上皮癌源于膀胱内侧及泌尿道的上皮细胞,这些上皮细胞亦见于肾盂、输尿管及尿道
  • 癌细胞有机会出现在泌尿道的各个位置,因此膀胱癌患者需仔细检查整个泌尿系统,以确认癌细胞的源头及扩散的位置
  • 尿路上皮癌有不同的亚型,但这些亚型分类并不影响治疗的选项

其他类型的膀胱癌:

  • 鳞状细胞癌,只占膀胱癌病例的小部分,约3-5%
  • 腺癌
  • 膀胱小细胞癌
  • 恶性肉瘤

分期及分级

  • TNM为最广泛使用的分期系统
    • T:细胞侵蚀膀胱壁的深度
    • N:癌细胞有否扩散到淋巴结
    • M:癌细胞有否扩散到其他器官
  • 膀胱癌亦可被分为0至4期
    • 0期 (最早期):癌细胞仅位于膀胱内层
    • 1期:癌细胞侵蚀至膀胱内壁下方的结缔组织,但尚未达到肌肉层
    • 2期:癌细胞侵蚀至膀胱壁的肌肉内层或外层
    • 3期:癌细胞已侵蚀至膀胱壁的脂肪层,并可能扩散到前列腺、子宫、阴道或附近的淋巴结,但未达至骨盆或腹壁
    • 4期:癌症已扩散到腹部或骨盆、远端淋巴结或身体其他部位,如骨骼、肺部或肝脏
  • 值得注意的是,若膀胱癌已侵入肌肉层,则需采取更积极进取的治疗方案
  • 0或1期的膀胱癌并未入侵肌肉层,而第2、3、4期的膀胱癌已经入侵膀胱壁的肌肉层

膀胱癌的分级 (Grade)

  • 低级数(low grade):癌细胞生长速度较慢,经治疗后复发的机率较低
  • 高级数(high grade):癌细胞生长速度较快,经手术切除后仍有较大机会复发,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式

非转移性膀胱癌(非肌肉入侵性)的治疗

A. 非肌肉入侵性(非浸润性)膀胱癌

  • 早期(0至1期)膀胱癌:癌细胞未侵蚀至膀胱肌肉层
    • 患者的5年相对存活率为96%;几乎一半患者均于早期阶段确诊
  • 一旦膀胱癌转为侵袭性,患者的5年相对存活率则降至70%
  • 早期膀胱癌一般可以使用膀胱内视镜肿瘤切除术
    • 全身麻醉,过程少于一小时
    • 以热力或激光切除,再进行病理学检查
    • 风险包括小便带血、膀胱感染
  • 一般在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的24小时内,会进行膀胱内化疗
  • 膀胱内化疗,即是透过导尿管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膀胱内,目的是消灭手术后余下或残留的癌细胞,以减少肿瘤复发的机会
  • 有时候,患者需于数星期后再次接受更进一步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以切除所有的肿瘤及确保癌细胞没有入侵肌肉层
  • 若肿瘤为高风险复发型,患者有机会需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即切除整个膀胱
  • 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癌症的风险因素,例如肿瘤的数目、大小、位置、扩散情况、期数、级别等

 

低风险的非肌肉入侵性膀胱癌

  • 患者在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 患者需定期进行膀胱内视镜检查,以监察癌症有否复发的迹象,起初一般每3个月检查一次,其后因应患者的情况,检查频率或会随着时间下降

 

中或高风险的非肌肉入侵性膀胱癌

  • 这类型的肿瘤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 在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一般会建议进行膀胱内治疗(于膀胱内放置BCG卡介苗或化疗药物)
  • 膀胱内卡介苗(BCG)免疫疗法
    •  一般会于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的3至6星期开始膀胱灌注免疫疗法
    • 疗程为每星期一次,历时六星期
    • 视乎复发的风险,医生或会建议患者持续接受低频密度的膀胱内卡介苗免疫治疗,为期三年,称为维持性治疗
    • 副作用:发烧、发冷、疼痛或排尿困难、尿急、尿液中带血或小颗粒
  • 膀胱內化疗
    • 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直接在膀胱内放置抗癌化学药物,最常用的化疗药物是丝裂霉素C(mitomycin-C)
    • 若膀胱内卡介苗免疫疗法效果不佳,医生或会建议患者接受膀胱内化疗,疗程为每星期一次,为期六星期,其后每月一次,维持1至2年
    • 由于化疗药物是直接放进膀胱内,减少了经血管运送至身体各部位的情况,因此其副作用较全身性化疗的副作用少

非转移性膀胱癌(肌肉入侵性)的治疗

1. 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

  • 根治性膀胱切除,即是透过手术切除膀胱及周边组织,常用于治疗癌细胞已侵蚀膀胱肌肉的患者
  • 何时需要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
  • 医生会在以下情况考虑把部分或整个膀胱切除:
    • 晚期膀胱癌:癌细胞已经扩散至膀胱壁(T2 至 T4a 期),但未入侵淋巴结或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
    • 高风险的非肌肉入侵性膀胱癌:若其他治疗方案效果不佳,或需进行此项手术
    • 有研究结果显示,延迟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或会令病情恶化,影响整体存活率
  • 患者应遵从医生的建议,适时接受手术治疗,有助获得良好的预后及提升康复的机率

手术的过程

  • 膀胱切除手术一般会移除:
    • 整个膀胱
    • 周边淋巴结
    • 男性一般需同时切除前列腺及精囊
  • 目前有多种手术技术能保留患者性功能,包括:
    • 保留前列腺的膀胱切除术:可保留部分或全部的前列腺
    • 保留前列腺囊的膀胱切除术:在切除膀胱的同时保留前列腺囊
    • 保留精囊的膀胱切除术:保留精囊及相关结构
    • 保留神经线的膀胱切除术:仅保留神经以帮助维持性功能
  •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即让患者进入深度睡眠。进行手术的方法包括:
    • 传统的开放手术,医生会在患者的腹部中下位置做一个切口,以到达骨盆区域并移除膀胱
    • 机械人辅助手术:腹腔镜手术的一种,外科医生会利用机械手臂辅助进行手术;伤口较小,能减少痛楚,术后复原较快
    • 然而有研究指出,机械人辅助手术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在90日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切缘率(手术切缘离肿瘤边缘愈远,手术疗效愈好)、肿瘤学监测结果、患者生活质素等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术后重建

  • 切除整个膀胱后,患者会按个别情况采用不同的人工储尿方法:
    • 人造尿道口
      • 制造人工膀胱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开一个人造尿道口
      • 医生会在患者全身麻醉后,截去一段小肠,一端连接两条输尿管,另一端透过腹部皮肤带出体外
      • 这手术称为小肠导管( ileal conduit),因为那截小肠有如导管般将尿液从肾脏经输尿管引至体外
      • 导管在腹部的出口称为「造口」,会连接一个防水袋,用特殊的黏胶固定在身体上以接收尿液
      • 尿袋就如膀胱,用以储存尿液,需要经常清理
    • 尿导管手术
      • 手术时,可以用一段肠子,在腹部做一个尿袋承装尿液
      • 连接尿袋的一条小塑胶导管可以穿过造口将尿液排出,一天可排尿四至五次
      • 这个手术最大的优点是身体不必挂着一个尿袋
    • 膀胱重建手术
      • 医生会切下一节小肠,将它改装成球状的袋子,缝合于尿道的顶端,成为新的膀胱
      • 输尿管则缝合于新膀胱内,以便尿液直接从肾脏注入膀胱
      • 患者可以如常使用尿道排尿,无需使用尿袋子
      • 只要伸缩腹部肌肉,就可排除新膀胱内的尿液
      • 但要记着何时需要排尿,因为通知患者膀胱已满的神经已失去功能,患者有机会因此而失禁

膀胱切除手术的风险及副作用

  • 全身麻醉时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反应
  • 出血
  • 脚部(深层静脉栓塞)或肺部(肺栓塞)出现血栓
  • 周边器官受损
  • 感染
  • 伤口痛楚


2. 新辅助化学治疗

  • 新辅助化学治疗,即手术前给予的化疗
  • 研究显示,新辅助化学治疗 (术前辅助化疗)可为患有肌肉入侵性膀胱癌的患者带来以下的好处:
    • 提高病理反应率
      • 新辅助化疗可于进行手术前显著缩小肿瘤
      • 研究结果指出约 30% 至 50% 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及手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没有剩余的癌细胞(称为ypT0,即达到肿瘤病理完全缓解)
      • 达到 ypT0 或 ypT1 的病理反应可大大减低癌症复发的机率
    • 提升整体存活率
      • 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有助改善患者的存活率
      • 有文献综述了11项临床研究的结果,涉及超过3000名患者,发现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的5年存活率比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高出8%
      • 特定组别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及手术后的死亡风险减低16%,且10年存活率由30% 提升至36%
    • 改善术后反应/提升手术的效果
      • 研究表明,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和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
      • 研究数据指出,86%曾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能如期接受手术,这与未接受化疗的患者数据几乎相近
    • 提升对治疗的耐受程度
      • 在手术前接受化疗的患者,对化疗的耐受程度较高,继而对治疗计划的依从性较佳

 

什么情况需要接受新辅助化疗?

  • 建议以下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
    • 患有肌肉入侵性尿路上皮癌,但癌细胞尚未扩散(cN0M0),且肿瘤可切除的患者
    • 适合使用顺铂(cisplatin)类别化疗药物的患者

 

常见的化疗方案

  • 顺铂(cisplatin)类别的组合化疗药物常用于新辅助化疗,例如:
    • 甲胺蝶呤(Methotrexate)、长春碱(Vinblastin)、阿霉素(Doxorubicin)和顺铂(Cisplatin)(MVAC 组合化疗)
    • 吉西他滨(Gemcitabine)和顺铂(Cisplatin)(GC组合化疗)
    • 视乎治疗计划及患者的情况,组合化疗一般持续3至6个疗程

 

化疗的副作用

  • 恶心、呕吐
  • 食欲不振
  • 疲劳
  • 脱发
  • 口腔溃疡
  • 腹泻
  • 便秘
  • 增加感染风险(由于白血球数量下降)
  • 贫血(红血球数量下降)

 

新辅助免疫治疗

  • 有证据表明,结合化疗及免疫疗法可提升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并提高存活率
  • 目前有3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探讨新辅助免疫治疗法的成效
  • 然而,这些治疗方案尚未获正式批准使用,仍有待最终的研究结果及官方认可


3. 辅助治疗

  • 辅助型化疗
    • 手术后处方的辅助型化疗旨在减低癌症复发的风险
    • 辅助型顺铂类别的化疗药物能改善没有接受新辅助化疗的高风险患者(pT3, pT4 期,及/或扩散至淋巴结)的无病发存活率(即活着且无复发或转移的迹象)及整体存活率
    • 然而,很多临床研究的参与者数量不足,因此难以对辅助型化疗的成效下定论
    • 其他困难包括:
      • 难以预判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及疗效,导致潜在的过度治疗
      • 有些患者可能会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需延迟化疗或令化疗计划变得复杂
    • 尽管近期的研究数据指出辅助型化疗可提升5年存活率约6%,但许多临床试验的验试方式存在不足,或会影响结论
    • 如果患者的癌症属较晚期(例如 T3/4 期,及/或手术后癌细胞转移至骨盆淋巴结),且术前并未接受新辅助化疗,医生或会考虑处方辅助化疗

 

  • 辅助免疫治疗
    • 辅助免疫疗法,即是于手术后使用药物阻断免疫系统中的某些蛋白质,从而有助对抗膀胱癌
    • 目前有3个大型的第三期临床试验,研究辅助免疫疗法对肌肉入侵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成效:
      • 纳武单抗(Nivolumab):CheckMate 274 临床研究发现与使用安慰剂的患者相比,接受纳武单抗治疗的患者的无病存活期显著改善(长达20.8 个月,相比安慰剂组别的10.8 个月;6 个月的无病存活率分别为74.9% 及 60.3%);对于 PD-L1 高表达(≥1%)的患者,益处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与安慰剂组别的患者相比,使用纳武单抗治疗并不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素
      • 阿替珠单抗(Atezolizumab):IMvigor010 临床研究指出接受阿替珠单抗治疗的患者的无病存活期中位数为19.4 个月,相比对照组别患者的16.6个月,两者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差别
      •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临床研究进行中,成效及测试结果有待公布
  •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使用纳武单抗,作为高风险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
  • 欧洲药品局(EMA)已批准PD-L1 表达水平为1% 或以上的肌肉入侵性尿路上皮癌成年患者使用纳武单抗作为辅助免疫治疗
  • 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常见副作用:
    • 疲劳、恶心、食欲不振
    • 发烧、泌尿道感染、皮疹
    • 腹泻、便秘
  • 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包括:
    • 输液反应: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发烧、发冷、皮疹、头晕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应立即向医疗团队报告这些情况
    • 自体免疫反应:药物可能令免疫系统攻击健康器官,导致肺部、肠道、肝脏或其他部位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4. 体外放射治疗

  • 对于不适合接受膀胱切除手术或放化疗的患者,通常会考虑放射治疗
  • 当其他治疗无效时,放射治疗亦可用于控制肿瘤出血
  • 治疗性质的体外放射治疗:分32至33次进行
    • 目前的放射治疗技术可更准确地瞄准膀胱,减少对周边健康组织的伤害
    • 治疗性体外放射治疗(EBRT)的建议总剂量为 64-66 Gy,分32至33次进行
    • 另一种替代方案为「中等大分割放疗」,即是使用较低的放射剂量(55 Gy),分20 次进行,疗效相近,但毒性及副作用较少
    • 现代科技提高了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只有不到 5% 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后期副作用
  • 纾缓治疗 / 安宁疗护方案:
    • 「大分割放疗」方案,例如采用21 Gy,分3次进行,有助迅速纾缓症状如血尿
  • 副作用:
    •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疲劳、泌尿道刺痛、急性腹泻
    • 现代放射治疗技术可减少这些副作用
    • 长远影响或并发症十分罕见,患者应向医疗团队报告任何症状或不良反应

转移性膀胱癌竹的治疗

  • 在选择膀胱癌的全身性治疗方案时,医生会考虑几个重要因素,以确保为每位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 身体状况:评估患者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评分等级为 0 分(活动自如)至 4 分(完全失去活动能力);0至2 分表示患者可以耐受更积极进取的治疗
    • 肾功能:铂类化疗药物通常只适用于肾功能较佳,肾丝球过滤率为30 mL/min 或更高的患者
    • 其他疾病:其他健康问题,例如心脏病或严重听力损失,可能会影响顺铂、卡铂或免疫疗法之间的治疗选择 


第一线全身性治疗方案:

1. 恩诺单抗(Enfortumab Vedotin,EV)及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 对于适合使用组合治疗的患者而言,合并使用恩诺单抗及帕博利珠单抗是现时的标准治疗方案
  • EV-302/KEYNOTE 39A 临床研究证实,相比使用传统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药物,合并使用EV及Pembrolizumab的治疗方案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疾病无恶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中位数为12.5 个月)及整体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中位数为31.5 个月);反应率为67.7%(反应率愈高代表治疗效果愈好),当中29.1% 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肿瘤大小的变化达至完全缓解
  • 疗程:
    • 恩诺单抗(Enfortumab Vedotin,EV):
      • EV是一种针对nectin-4的抗体-药物结合物
      • 在每 21 天治疗周期的第 1 天和第 8 天经静脉输注
      • 潜在副作用:皮肤反应、高血糖、肺部发炎、周边神经病变、脱发、食欲不振、外渗(药物从静脉渗漏到周边组织)、眼部问题、败血症、心脏毒性、泌尿道感染等
    •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 PD-1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在每 21 天治疗周期的第 1 天经静脉输注

 
2. 铂类化疗药物,配合免疫治疗(纳武单抗)

  • 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合并使用吉西他滨(Gemcitabine),是转移性膀胱癌的常见治疗方法
  • 接受铂类化疗的患者,中位数存活期约为 12至14 个月
  • 对于能够耐受顺铂的患者而言,卡铂化疗方案有别于顺铂(Cisplatin)治疗方案
  • 虽然与卡铂(Carboplatin)相比,顺铂(Cisplatin)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副作用,但比较分析显示卡铂会导致较低的反应率及较短的存活期
  • 对于适合使用顺铂(Cisplatin)的患者,医生会考虑在顺铂(Cisplatin)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的基础上再添加纳武单抗(Nivolumab)
  • CheckMate 901 临床研究比较了合并使用顺铂(Cisplatin)、吉西他滨(Gemcitabine)和纳武单抗(Nivolumab),其后再使用纳武单抗(Nivolumab)作24个月的维持治疗;比较与单独使用顺铂(Cisplatin)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治疗的成效:
    • 使用纳武单抗(Nivolumab)组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疾病无恶化存活期(PFS,中位数为7.9个月;相比单独使用顺铂(Cisplatin)及吉西他滨(Gemcitabine)治疗的患者为7.6个月)
    • 延长整体存活期:使用纳武单抗(Nivolumab)组合治疗的患者的存活期中位数为21.7个月,相比单独使用顺铂(Cisplatin)及吉西他滨(Gemcitabine)治疗的患者为18.9个月
    • 更高的反应率:使用纳武单抗(Nivolumab)组合治疗的患者的反应率为57.6%,高于单独使用顺铂(Cisplatin)及吉西他滨(Gemcitabine)治疗的患者(43.1%),其中21.7% 患者的肿瘤达至完全缓解,疗效反应平均能维持37.1个月
  • 使用顺铂(Cisplatin)、吉西他滨(Gemcitabine)及纳武单抗(Nivolumab)合并治疗的疗程:
    • 每3个星期经静脉输注一次
  • 吉西他滨(Gemcitabine)和顺铂(Cisplatin)的副作用:恶心和呕吐、疲劳、脱发、口腔溃疡、腹泻、肠胃不适、肾功能受损、电解质失衡、血细胞数目减少(这可导致贫血、增加感染风险和容易出现瘀伤、出血等症状)

 
3. 维持性免疫治疗

  • 在接受铂类化疗后,使用免疫疗法作为维持治疗对患者可能有益处
  • 在JAVELIN Bladder 100 的临床试验中,对于已接受4至6个化疗疗程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使用阿维鲁单抗(Avelumab)可延长平均整体存活期至21.4个月,高于只接受支援照护的患者(平均存活期为14.3个月)
  • 尽管 29% 的患者出现与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质素并未有严重影响


 4. 单独使用免疫治疗

  • 对于无法接受铂类化疗,且PD-L1 表达阳性(CPS分数 ≥ 10)的转移性膀胱癌患者,可考虑使用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 KEYNOTE-052 临床研究涉及 370 名患有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且无法接受顺铂治疗的患者,以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后的反应率为29%,其中7% 的患者肿瘤达至完全缓解状态
  • 对于无法接受铂类化疗,且PD-L1 表达阳性(肿瘤内有 ≥ 5% 的免疫细胞)的转移性膀胱癌患者,可考虑使用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
    • 在一项第二期临床试验中,涉及119 名患者,使用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的整体反应率为23%,其中 9% 的患者肿瘤达至完全缓解状态

 

二线全身性治疗方案:

  • 二线全身性治疗方案视乎患者的病情、整体状况及曾接受的治疗纪录而定
  • 二线治疗方案包括:
    • 组合化疗,例如紫杉醇(Paclitaxel)并用吉西他滨(Gemcitabine)
    • 免疫疗法(如之前未曾使用过),例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纳武单抗(Nivolumab)、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阿维鲁单抗(Avelumab)、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
    • 抗体药物复合物,例如恩诺单抗(Enfortumab vedotin)、戈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 govitecan)

膀胱癌患者的护理

膀胱癌是一种长期病患,对日常生活构成诸多不便。膀胱癌患者可以透过以下方法保持身心健康:

  • 定期覆诊
    • 首两年每隔3个月至6个月定期作膀胱内视镜及检查
    • 其后每年接受检查一次
    • 如有复发,至少能及时抑制癌细胞增生
  • 检查项目
    • 问症(体重、食欲、小便异常疼痛或带血)
    • 检查腹部、伤口或造口(出血、感染风险)
    • 进一步检查(膀胱内视镜、小便细胞显微检查、腹部X光、抽血)
  • 学习使用人造尿道口
  • 与家人倾诉情绪、参与病友分享会,令患者明白他们不孤单
  • 寻求专业人士意见
    • 由于膀胱癌容易复发,患者平日应留意身体状况并及时就医
    • 特别需要留意的症状:
      • 小便带血、疼痛及排尿次数增加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多吃蔬菜、多喝水、多做运动

预防

膀胱癌不是由单一原因导致,而是牵涉不同因素,包括可改变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前者大多关乎环境因素、生活习惯,而后者则包含基因突变、年龄、性别和种族。以下方法可减低患上膀胱癌的机会:

  • 戒烟
    •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由肺部经血液循环积聚在膀胱
    • 研究指出吸烟人士患膀胱癌的机率比非吸烟人士高三倍
    • 膀胱癌患者之中,超过一半为吸烟人士
  • 避免接触化学物质(例如油漆、印刷墨水、染发剂、橡胶、皮革)
  • 避免吸入工业柴油浓烟
  • 多喝水
    • 经常如厕有助清除膀胱内的有害化学物质
  • 政府定期检验食水的砒霜含量
    • 砒霜含量愈高,患膀胱癌的风险便愈高
    • 根据香港环境保护署的检测,食水样本的砒霜含量正常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