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香港第三常见的癌症。 2022年共有5,190宗新症,占本港癌症新症总数的14.7%。每十万人口中,即有70.6宗新增大肠癌个案。过去十年(2012-2022年),大肠癌发病率上升了13.7%。大肠癌以男性患者居多,2022年男女患者人数比例约为1.29比1。发病年龄中位数均为69岁,而 64.3% 的患者年龄在 65 岁或以上。
大肠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 2022年,大肠癌导致2,270人死亡,占癌症死亡总数的15.4%。
什么是大肠癌?
大肠是消化系统的最后一环,分为结肠与直肠。一些大肠内壁细胞的异常生长,如息肉、溃疡或其他形态肿块等大部份为良性,惟小部份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最终变成大肠癌。
大肠癌的成因尚未清楚,但具以下风险因素者患上大肠癌的机会较大:
大肠癌的常见症状包括:
结肠镜检查和活检
验血
确认癌症分期的检查
磁力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电脑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CT scan)/正电子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 Scan)
超声波扫描 (Ultrasound Scan)
肿瘤生物标记
第一至第三期大肠癌治疗目标为根治性治疗,即通过手术以及辅助性治疗清除体内所有的癌细胞。
手术治疗
手术是大肠癌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且是彻底清除癌细胞的唯一途径。手术过程中,医生将切除肿瘤和其周边组织。
手术前后的辅助性治疗
放射治疗(电疗)
化疗
转移性疾病指癌细胞已经从肠道扩散至较远部位,以肝脏最为常见。根据如今的癌症分期系统,它可定义为第四期癌症。转移性与非转移性疾病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治疗目的主要是舒缓患者的痛楚和不适。除了系统性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亦可舒缓癌症引起的局部症状,例如疼痛、流血和阻塞。虽然转移性癌症不能被完全根治,但治疗仍能长时间控制病情,延长大部份患者的寿命。
近年来,若患者体内癌细胞没有大量转移至肝脏或肺部,医生更可以采用根治性治疗,例如进行切除手术。但如果已转移的癌细胞所占的范围太大或太多而未能用手术移除,可考虑采用术前化疗缩小肿瘤以助移除肿瘤。手术后也可以再次使用化疗作辅助性治疗。另外,一些未能用手术移除的癌细胞亦可采取放射治疗、消融术或栓塞法。
化疗
联合标靶治疗作第一治疗
标靶治疗是针对癌细胞生长和生存特定的生物标记。由于标靶治疗能准确针对癌细胞,对健康细胞的影响较小,故其副作用通常比化疗少。标靶治疗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或与化疗结合使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病人都适合接受标靶治疗。开始标靶治疗前,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生物标记测试。
标靶治疗
如果病情在一线治疗后出现恶化,患者往后接受的治疗取决于之前曾接受的系统性治疗以及肿瘤是否有任何的特定生物标记。针对特定生物标记的治疗方案如图所示:
生物标记 | 治疗方案 | 使用方法 | 副作用 |
BRAF V600E 突变 |
Encorafenib(康奈非尼)+ Cetuximab(西妥昔单抗) |
|
皮肤增厚,腹泻,皮疹,食欲下降,腹痛,关节痛,疲倦和恶心 |
KRAS G12C 突变 |
|
Sotorasib/ Adagrasib: 口服 | 恶心,呕吐,腹泻,股肉痛,关节痛,疲倦,食欲下降以及肝、肾功能改变 |
HER2 扩增 |
|
|
|
NTRK 基因融合 |
|
口服 |
|
RET 基因融合 | Selprecatinib(塞尔帕替尼) | 口服 |
|
如果病情持续恶化,治疗方案包括:
免疫疗法
其他治疗方式
对于某些轻微癌症转移且适合局部治疗的患者,可望有根治的机会。患者可以采用以下特定的技术:
预防肠癌的有效方法包括:
医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20202022年大肠癌统计数字
感谢邓颂桦先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医科生郑浩辉先生( M23 )及香港大学临床肿瘤科林嘉安医生撰写及审阅本页内容。
最后更新日期:2025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