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香港第三常見的癌症。2022年共有5,190宗新症,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4.7%。每十萬人口中,即有70.6宗新增大腸癌個案。過去十年(2012-2022年),大腸癌發病率上升了13.7%。大腸癌以男性患者居多,2022年男女患者人數比例約為1.29比1。發病年齡中位數均為69歲,而 64.3% 的患者年齡在 65 歲或以上。
大腸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2022年,大腸癌導致2,270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5.4%。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環,分為結腸與直腸。一些大腸內壁細胞的異常生長,如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等大部份為良性,惟小部份可能發展成惡性腫瘤,最終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的成因尚未清楚,但具以下風險因素者患上大腸癌的機會較大:
大腸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結腸鏡檢查和活檢
驗血
確認癌症分期的檢查
磁力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電腦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CT scan)/正電子掃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
超聲波掃描 (Ultrasound Scan)
腫瘤生物標記
第一至第三期大腸癌治療目標為根治性治療,即通過手術以及輔助性治療清除體內所有的癌細胞。
手術治療
手術是大腸癌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且是徹底清除癌細胞的唯一途徑。手術過程中,醫生將切除腫瘤和其周邊組織。
手術前後的輔助性治療
放射治療 (電療)
化療
轉移性疾病指癌細胞已經從腸道擴散至較遠部位,以肝臟最為常見。根據如今的癌症分期系統,它可定義為第四期癌症。轉移性與非轉移性疾病的治療方式截然不同,治療目的主要是舒緩患者的痛楚和不適。除了系統性治療,手術和放射治療亦可舒緩癌症引起的局部症狀,例如疼痛、流血和阻塞。雖然轉移性癌症不能被完全根治,但治療仍能長時間控制病情,延長大部份患者的壽命。
近年來,若患者體內癌細胞沒有大量轉移至肝臟或肺部,醫生更可以採用根治性治療,例如進行切除手術。但如果已轉移的癌細胞所佔的範圍太大或太多而未能用手術移除,可考慮採用術前化療縮小腫瘤以助移除腫瘤。手術後也可以再次使用化療作輔助性治療。另外,一些未能用手術移除的癌細胞亦可採取放射治療、消融術或栓塞法。
化療
聯合標靶治療作第一治療
標靶治療是針對癌細胞生長和生存特定的生物標記。由於標靶治療能準確針對癌細胞,對健康細胞的影響較小,故其副作用通常比化療少。標靶治療可單獨或組合使用、或與化療結合使用。然而,並非所有的病人都適合接受標靶治療。開始標靶治療前,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生物標記測試。
標靶治療
如果病情在一線治療後出現惡化,患者往後接受的治療取決於之前曾接受的系統性治療以及腫瘤是否有任何的特定生物標記。針對特定生物標記的治療方案如圖所示:
生物標記與大腸癌治療
生物標記 | 治療方案 | 使用方法 | 副作用 |
BRAF V600E 突變 |
Encorafenib(康奈非尼+ Cetuximab(西妥昔單抗) |
|
皮膚增厚,腹瀉,皮疹,食慾下降,腹痛,關節痛,疲倦和噁心 |
KRAS G12C 突變 |
|
Sotorasib/ Adagrasib: 口服 | 噁心,嘔吐,腹瀉,股肉痛,關節痛,疲倦,食慾下降以及肝、腎功能改變 |
HER2 擴增 |
|
|
|
NTRK 基因融合 |
|
口服 |
|
RET 基因融合 | Selprecatinib(塞爾帕替尼) | 口服 |
|
如果病情持續惡化,治療方案包括:
免疫療法
研究顯示,免疫療法特別適用於MSI-H/或MMR或POLE/POLD1基因出現突變的腫瘤患者。例如:Pembrolizumab(匹博利組單抗),Nivolumab(尼伏人單抗)+Ipilimumab(伊匹木單抗)、Dostarlimab(多塔利單抗):經靜脈注射
其他治療方式
對於某些輕微癌症轉移且適合局部治療的患者,可望有根治的機會。患者可以採用以下特定的技術:
預防腸癌的有效方法包括: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02022年大腸癌統計數字
感謝鄧頌樺先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科生鄭浩輝先生(M23)及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林嘉安醫生撰寫及審閱本頁內容。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