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

腸癌
引言
高危因素
病徵
診斷
種類
分期
治療
非轉移性腸癌的治療
轉移性腸癌的治療
預防
影片
參考
分享

引言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2021年共有5,899宗新症,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3%。每十萬人口中,即有79.6宗新增大腸癌個案。過去十年,大腸癌發病率上升了16.7%。大腸癌以男性患者居多,2021年男女患者人數比例約為1.4比1。發病年齡中位數均為68歲,而 62.6% 的患者年齡在 65 歲或以上。

大腸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2021年,大腸癌導致2,298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5.2%。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環,分為結腸與直腸。一些大腸內壁細胞的異常生長,如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等大部份為良性,惟小部份可能發展成惡性腫瘤,最終變成大腸癌。

高危因素

大腸癌的成因尚未清楚,但具以下風險因素者患上大腸癌的機會較大:

  • 年齡超過50歲
  • 有大腸癌家族病史
    • 大腸癌可能是遺傳性的,直系親屬(父母和兄弟姐妹)曾患大腸癌者風險較高
    • 如果其他家庭成員,如祖父母、叔侄甥舅等患有大腸癌,親屬60歲以下患癌風險較高
  • 家族成員患有慢性結腸炎或結腸息肉
  • 常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低纖維的食物
    • 紅肉和加工肉
    • 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如:
      • 含糖飲料,包括蘇打水和水果味飲料
      • 全脂乳製品,例如全脂牛奶乳酪
      • 高脂肪肉類,包括連皮炸雞、鴨肉、漢堡
  • 超重(體重指數超過 25)
  • 酗酒
  • 吸煙
  • 缺乏運動
  • 性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腸癌,男女發病率為1.4:1
  • 患有其他癌症病史,例如:
    • 大腸癌
    • 子宮癌
    • 卵巢癌

病徵

大腸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 糞便帶血、呈黑色、帶有黏液,或直腸出血
  • 便秘或腹瀉、大便形狀變幼
  • 體重下降
  • 腹痛(肚脹或腹絞痛)
  • 腹部不適: 頻繁氣痛、腹脹、易飽、腹部抽搐
  • 感覺排便不清
  • 缺鐵性貧血: 症狀包括手腳發冷、疲勞、心跳加快、氣促、蒼白、頭暈
  • 經常疲倦

診斷

結腸鏡檢查和活檢

  • 目前,大腸鏡檢查是檢查下消化道的最佳方法。醫生將利用內窺鏡檢查整個大腸及小腸的末端部分,過程通常約 10 至 45 分鐘。
  • 大腸鏡可檢查整個大腸,直腸鏡則只檢查大腸末處的結腸和直腸。
  • 大腸鏡檢查不僅有助斷症,還有助進行活檢和切除瘜肉。
  • 活檢提取的樣本會作病理分析,以辨別腫瘤良惡。
  • 風險和併發症
    • 檢查期間或導致腹痛和腹脹。
    • 主要的併發症包括腸道穿孔、出血、心臟和肺炎或急性腸道阻塞。一般來說,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少於1%。 如果患者手術後腹痛或發現糞便帶血,便應立即求醫。

 

驗血

  • 血液細胞分析 (CBC
    • 大腸癌患者可能因長時間腸臟出血而導致貧血。
    • CBC 用於檢查患者是否貧血
  • 肝功能測試
    • 肝功能測試:檢查肝臟的狀況
  • 癌指數(CEA
    • CEA 是大腸癌的重要癌指數
    • 然而,並非所有患者的CEA都會上升,只有約60%轉移性大腸癌患者的CEA高於正常水平。
    • CEA 也可用於監測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對抗癌藥物(例如化療)的治療反應。

 

確認癌症分期的檢查

磁力共振(MRI

  • MRI使用磁場和無線電波顯示身體的橫截面圖像。 
  • 內窺直腸磁力共振:
    • 一項針對直腸癌患者的特定類型 MRI。醫生會在直腸內放置一個稱為內窺腸線圈的探測器,過程持續30至45分鐘,並可能引起不適。
    • 能清楚觀察腫瘤是否已蔓延到附近組織,故有助計劃治療方案,如是否選擇手術、是否需要輔助性放射治療等。

電腦掃描CT/正電子掃描PET-CT

  • CTPET-CT 可以詳細顯示身體的橫截面圖像。
  • 用於檢查大腸癌是否擴散至其他器官,如淋巴結、肺、肝臟等。

超聲波

  • 利用高頻率聲波製作不同身體部位的圖像,以供檢查。
    • 腹部超聲波:利用放置在腹部皮膚上的超聲波探頭檢查有否轉移性的腫瘤,例如轉移至肝臟、膽囊和胰臟等器官的腫瘤。然而,大腸或直腸內的腫瘤不能以超聲波檢查。
    • 直腸內超聲:使用特別的超聲波探頭進入直腸。它用於直腸癌分期,如檢查腫瘤在直腸壁的深度及測量直腸腫瘤離肛門的距離。

 

腫瘤生物標記

  •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 Mismatch RepairMMR) 基因正常會糾正DNA在細胞分裂和複製過程中的錯誤。當MMR基因不能正常運作時,MSI就有可能發生。
    • 檢查癌細胞是否在有任何錯配修復 (MMR) 的基因(MLH1、MSH2、MSH6 PMS2)中產生變化。另一個與MSH2相關的基因為EPCAM,醫生通常會把EPCAMMMR基因合併檢查。
    • 測試原因:
      1. 確定患者是否患有林奇綜合症 (Lynch syndrome)。
        • 林奇綜合症 (Lynch syndrome),也稱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大腸癌類型。林奇綜合症患者更容易在年輕時(50歲之前)患上大腸癌和其他癌症,包括子宮癌、胃癌、肝癌、腎癌、腦癌和某些類型的皮膚癌。
      2. 用於區別第II期患者,建議此類患者進行輔助性化療。
      3. 用於第IV期患者,以評估免疫療法是否適用。
  • 基因測試
    • 如果癌症已經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醫生將檢查特定的癌細胞生物標記,然後制定治療計劃。
    • 生物標記測試包括:KRAS、NRAS、BRAF
    • 例如,若患者的大腸癌具KRAS基因突變,某些標靶藥物並不適用,如CetuximabPanitumumab

 

肺部X光片

  • 檢查癌症是否已經擴散至肺部

種類

  • 腺癌(Adenocarcinoma)是大腸癌的主要類型
  • 其他較不常見的類型包括:
    • 神經內分泌腫瘤 (Neuroendocrine tumor
    • 胃腸道基質腫瘤(GIST
    • 小細胞癌 (Small cell carcinoma
    • 淋巴瘤 (Lymphoma
    • 軟組織肉瘤 (Soft tissue sarcoma

分期

  • 第一期:癌細胞只見於大腸壁,並未擴散。
  • 第二期:癌細胞擴散到大腸壁外的組織或黏附在鄰近的器官,但未影響淋巴系統或遠端器官。
  • 第三期:癌細胞擴散到鄰近的淋巴系統
  • 第四期:癌細胞擴散到肝臟、肺部等遠端器官

治療

  • 治療方案和建議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
    •  大腸癌的類型、分期和位置
    • 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及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 患者的個人意願
  • 患者治療計劃通常由多個專科組成的醫生團隊合作制定,包括外科醫生,腫瘤科醫生,放射科醫生和病理科醫生。醫生會檢查病人的健康狀況、癌症類型、疾病分期及影像結果以制定治療方案。

非轉移性腸癌的治療

第一至第三期大腸癌治療目標為根治性治療,即通過手術以及輔助性治療清除體內所有的癌細胞。

 

手術治療

手術是大腸癌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且是徹底清除癌細胞的唯一途徑。手術過程中,醫生將切除腫瘤和其周邊組織。

  • 腹腔手術:患者先接受全身麻醉,然後醫生會在腹壁上造一個切口,直接目測並切除腫瘤。
  • 腹腔鏡/機器人手術:患者先接受全身麻醉然後醫生會造數個小切口,將腹腔鏡放入腹部。這些切口較細,故康復時間較常規手術短。

圖:腹腔鏡手術
  • 結腸造口術:糞便可通過造口,即連接到腹部表面的手術開口排出體外。 結腸造口術可以癒合,也可以是永久的。神經括約肌因癌細胞的入侵而必須切除時,造口可以連接糞袋收集糞便。 

圖:結腸造口
  • 手術後的副作用:患者一般會感到疼痛和腫脹,尤其在手術切口附近。患者也可能會出現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嚴重但不常見的副作用有細菌感染和大腸傷口破裂。

 

輔助性治療和其他治療類型

放射治療 (電療)

放射治療利用高能量X光射線摧毀癌細胞,通常用於治療非轉移性直腸癌。醫生會安排患者在手術前接受放射治療,以徹底摒除腫瘤、控制病情和/或維持身體狀況。

體外放射治療:

  • 醫生會利用直線加速器,針對癌細胞位置發射高能量的X光射線。患者可於每個工作天到門診接受治療。
  • 可同時使用化療和放射治療作術前輔助性治療。若直腸癌已經蔓延到肌肉壁或周圍的淋巴結,一般需要25-30天的療程治療。研究指出,手術前進行電療能達至更好的效果並減少副作用。
  •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常見的急性副作用包括疲勞、皮膚敏感和腹瀉。 不常見的長期副作用有腸臟梗阻和出血。針對盆腔的放射治療也可能影響性功能和導致不孕。

圖:利用電腦掃描作直腸癌電療設計

化療

  • 化療藥物以不同的藥物機制破壞癌細胞,使用方法可分為靜脈注射、口服片劑或口服膠囊。 患者可以一次使用一種藥物或在週期內使用數種藥物。直腸癌患者可以同時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以有效控制疾病和提升手術成功率。
  • 輔助性化療指手術後的化療療程。研究證明,輔助性化療能有效控制第三期腸癌,但對第二期腸癌的成效仍有待數據支持。一般情況下,第二期腸癌患者可接受單一化療(5-FUCapecitabine),第三期腸癌患者則可考慮使用組合性化療。輔助性化療通常持續6個月。但最新數據顯示,3個月的治療其副作用較小,但療效相同。  
  • 輔助性化療包括: 
    • 5-FU
    • Capecitabine
    • Oxaliplatin
  • 組合方案包括: 
    • Xelox / Capox:CapecitabineOxaliplatin
    • FOLFOX:5-FUOxaliplatin

化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勞、 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瘍、 神經病變、脫髮、手掌和腳底的皮膚敏感及感染風險提升。

轉移性腸癌的治療

轉移性疾病指癌細胞已經從腸道擴散至較遠部位,以肝臟最為常見。根據如今的癌症分期系統,它可定義為第IV期癌症。轉移性與非轉移性疾病的治療方式截然不同,治療目的主要是舒緩患者的痛楚和不適。雖然轉移性癌症不能被完全根治,但治療仍能長時間控制病情,延長大部份患者的壽命。近年來,若患者體內癌細胞沒有大量轉移,醫生更可以採用根治性治療,例如進行切除手術。

 

化療

  • 化療為大腸癌主要的舒緩性治療。 患者需於週期內使用化療藥物,醫生亦會同時密切監察患者的治療反應和藥物的副作用。
  • 化療選項
    • 5-fluorouracil (5-FU)
    • Capecitabine
    • Oxaliplatin
    • Irinotecan
    • Trifluridine and Tipiracil
    • XELOX / CAPOX:Capecitabine and Oxaliplatin
    • FOLFOX:5-FU and Oxaliplatin
    • XELIRI / CAPIRI:Capecitabine and Irinotecan
    • FOLFIRI:5-FU and Irinotecan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針對癌細胞中特定的生物標記。由於標靶治療能準確針對癌細胞,對健康細胞的影響較小,故其副作用通常比化療少。標靶治療可單獨使用或與化療結合使用。然而,並非所有的病人都適合接受標靶治療。開始標靶治療前,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生物標記測試。

  • 抗血管增生因子療法旨在抑制新血管的形成,使癌細胞未能獲取生長所需的營養而死亡。患者若患有心臟病,或最近曾接受手術,便可能不適合接受此療法。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輕微流血、高血壓和蛋白質經尿液流失。罕見的嚴重副作用包括腸臟穿孔、血栓和傷口不能癒合。
    • 抗血管增生因子療法:例如Bevacizumab,Aflibercept,Ramucirumab,Regorafenib,Fruquintinib 
  • 表皮生長因子(EGFR)抑製劑:EGFR訊息傳遞為目標,從而減慢或阻止癌細胞生長。此療法只適用於癌細胞內沒有KRASNRAS基因突變的患者。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痤瘡皮疹、腹瀉和電解質失衡。
    • 表皮生長因子(EGFR)抑製劑:例如Cetuximab,Panitumumab
  • BRAF抑製劑:適用於癌細胞具BRAF基因突變的患者,通常與其他標靶療法互相結合,阻斷EGFR的訊息傳遞。
    • BRAF抑製劑:例如Vemurafenib,Encorafenib
  • 免疫療法
    • 通常指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能增強人體免疫細胞,令其消滅癌細胞。研究顯示,免疫療法特別適用於MSI腫瘤患者。免疫療法通常較為溫和,副作用包括疲勞、皮膚出疹、腹瀉和荷爾蒙失衡。此療法可以令免疫系統更為活躍,引致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副作用。
    • 例如:Pembrolizumab,Nivolumab,Ipilimumab

 

其他治療方式 

轉移性疾病患者若有疼痛、出血和腸塞等癌細胞入侵等症狀,便可考慮接受手術和放射治療。部份患者也可接受較進取的治療方式,例如: 

  • 射頻消融術(RFA): 使用射頻波燒熱腫瘤,取代手術切除。
  •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一種具細緻固定或呼吸控制方法的放射治療技術。可將高劑量而精確的輻射送到小區域,同時盡量不影響正常組織。 它通常用於骨、肝、肺和腦的癌症。
  • 高溫腹腔化療(HIPEC):一種在手術過程中將化療藥物直接輸送到腹膜腔的技術。加熱化療的目的是增強其對癌細胞的殺傷力。此程序在手術切除腹部所有可見腫瘤後最為有效。  高溫腹腔化療僅適用於擴散至腹膜的大腸癌, 關於其功效的數據仍存爭議,所以它只用於某些專科癌症中心。

預防

 

預防腸癌的有效方法包括:

  • 日常飲食中多攝取膳食纖維
    • 可促進排便、減少便秘
    • 防止毒素和致癌物質過度積聚
  • 多進食水果和蔬菜
    • 蔬果含豐富維生素和抗氧化劑,有助修復細胞損傷。蔬果亦含有大量纖維。
  • 減少食用紅肉和加工肉
  • 烹調食物時少用油
    • 更健康的煮食方法為蒸、煮、烤
  • 減少進食油炸和高鹽食物
  • 多做運動以保持健康體重
  • 戒煙 
  • 減少喝酒,甚至戒酒
  • 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詳情可參考
    https://www.colonscreen.gov.hk/mobile/tc/index.html

參考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0年大腸癌統計數字

香港防癌會:大腸癌

醫院管理局 智友站:大腸癌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大腸癌

加拿大癌症協會:大腸癌

 

感謝鄧頌樺先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科生鄭浩輝先生(M23)及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林嘉安醫生撰寫及審閱本頁內容。

 

最後更新日期:202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