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2021年共有5,899宗新症,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3%。每十萬人口中,即有79.6宗新增大腸癌個案。過去十年,大腸癌發病率上升了16.7%。大腸癌以男性患者居多,2021年男女患者人數比例約為1.4比1。發病年齡中位數均為68歲,而 62.6% 的患者年齡在 65 歲或以上。
大腸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2021年,大腸癌導致2,298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5.2%。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環,分為結腸與直腸。一些大腸內壁細胞的異常生長,如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等大部份為良性,惟小部份可能發展成惡性腫瘤,最終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的成因尚未清楚,但具以下風險因素者患上大腸癌的機會較大:
大腸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結腸鏡檢查和活檢
驗血
確認癌症分期的檢查
磁力共振(MRI)
電腦掃描CT/正電子掃描PET-CT
超聲波
腫瘤生物標記
肺部X光片
第一至第三期大腸癌治療目標為根治性治療,即通過手術以及輔助性治療清除體內所有的癌細胞。
手術治療
手術是大腸癌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且是徹底清除癌細胞的唯一途徑。手術過程中,醫生將切除腫瘤和其周邊組織。
輔助性治療和其他治療類型
放射治療 (電療)
放射治療利用高能量X光射線摧毀癌細胞,通常用於治療非轉移性直腸癌。醫生會安排患者在手術前接受放射治療,以徹底摒除腫瘤、控制病情和/或維持身體狀況。
體外放射治療:
化療
化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勞、 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瘍、 神經病變、脫髮、手掌和腳底的皮膚敏感及感染風險提升。
轉移性疾病指癌細胞已經從腸道擴散至較遠部位,以肝臟最為常見。根據如今的癌症分期系統,它可定義為第IV期癌症。轉移性與非轉移性疾病的治療方式截然不同,治療目的主要是舒緩患者的痛楚和不適。雖然轉移性癌症不能被完全根治,但治療仍能長時間控制病情,延長大部份患者的壽命。近年來,若患者體內癌細胞沒有大量轉移,醫生更可以採用根治性治療,例如進行切除手術。
化療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針對癌細胞中特定的生物標記。由於標靶治療能準確針對癌細胞,對健康細胞的影響較小,故其副作用通常比化療少。標靶治療可單獨使用或與化療結合使用。然而,並非所有的病人都適合接受標靶治療。開始標靶治療前,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生物標記測試。
其他治療方式
轉移性疾病患者若有疼痛、出血和腸塞等癌細胞入侵等症狀,便可考慮接受手術和放射治療。部份患者也可接受較進取的治療方式,例如:
預防腸癌的有效方法包括:
感謝鄧頌樺先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科生鄭浩輝先生(M23)及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林嘉安醫生撰寫及審閱本頁內容。
最後更新日期:202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