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分為何傑金淋巴瘤及非何傑金淋巴瘤,香港以後者個案居多,在本港最常見的癌症類型中排名第八。據統計,2022年共新增1,100宗非何傑金淋巴瘤病例,約佔香港癌症新症的3.1%。
非何傑金淋巴瘤在本港最致命的癌症中排名第八,於2022年共導致395名患者病逝,約佔整體癌症死亡病例的2.7%。
淋巴瘤在香港兒童及青少年(0-19歲)最常見癌症中排名第二,2022年共有17宗年新增個案,佔該年齡層癌症新症的12.1% 。
甚麼是淋巴瘤?
淋巴瘤原發於淋巴系統,是由惡性淋巴細胞衍生的癌病。淋巴瘤並非單一的疾病,而是各樣原發於淋巴系統內惡性腫瘤的一個廣義統稱。人體佈滿無數由淋巴管及淋巴結組成的網絡,讓細小的淋巴細胞循環至各個器官和組織,發揮抵抗病菌感染的功能。當這些淋巴細胞發生惡性病變,便會在淋巴結內不斷增生,形成腫瘤,甚至蔓延至骨髓和其他器官。
不同種類的淋巴細胞具不同特性和功能,所以它們衍生的腫瘤亦具不同種類和表徵。
若癌細胞經已擴散至製造血細胞的骨髓,患者便會出現貧血、瘀傷、流血及易受感染等症狀。誠然,這些症狀亦可由其他疾病引起。雖然淋巴腺腫大是淋巴瘤常見的徵狀,但其他炎症如扁桃腺炎、肺結核病或者其他擴散性癌症,都可能引致淋巴腺腫大,混淆判斷。
出現以上症狀時應及早求醫,提高治癒的機率。
為分辨淋巴腺腫大的良惡,醫生將:
若證實患上淋巴瘤,患者便需接受以下檢查, 以便了解淋巴瘤的嚴重性及併發症、患者的健康狀況、腫瘤的分期及擴散情況,並作預後評估:
典型何傑金淋巴瘤
非何傑金淋巴瘤
1971 年 Ann Arbor 會議所建議的方案是最先採用於評估淋巴瘤的大小及擴散程度的系統,病情主要分為四期。第一及二期被視為早期,而第三及四期則被視為晚期。
除上述四個分期外,亦可額外就三大淋巴瘤症狀(體重下降、發燒、夜間盜汗), 以 A 或 B 兩個字母細分。A 表示沒有出現任何一個症狀,B 則表示已經出現至少一種症狀。
淋巴瘤不再是無法治癒的疾病。通過適當的治療,大多數患者的病情都可以長時間得到緩解甚至治癒。單株抗體和化療是治療淋巴瘤的主要方法,療效顯著;偶然輔以放射治療。
化療
類固醇治療 (Steroid therapy)
體外放射治療(俗稱「電療」)
現時治療淋巴瘤,已不是單靠電療或化療。化療和電療有時會相繼地使用,以提高某類淋巴瘤(例如 I 期或 II 期典型何傑金淋巴瘤)的緩解率。電療亦有助控制症狀如疼痛,治療大型腫瘤和部分淋巴結復發的情況。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是一種協助免疫系統辨認並殺死癌細胞的藥物,適用於部分淋巴瘤患者。
使用這些具針對性的抗癌藥物,不僅療效更好,更能減低患處以外的傷害。
單株抗體
藥物名稱 |
適應症 |
Rituximab(利妥昔單抗) |
|
Obinutuzumab(阿托珠單抗) |
與化療合併使用,適用以下患者:
|
Ofatumumab(奧法妥木單抗) |
|
藥物名稱 |
適應症 |
使用方法 |
Mosunetuzumab (莫妥珠單抗) |
復發性或對至少對兩種治療失效的濾泡性淋巴瘤 |
靜脈注輸,通常首三週每週一次,然後每三週一次 |
Epcoritamab ( 艾可瑞妥單抗 ) |
|
皮下注射,通常首三個月每週一次, 然後每月一次或兩次 |
Glofitamab (格菲妥單抗) |
|
靜脈注輸,通常首 三週每週一次,然後每三週一次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免疫調節劑:Thalidomide(沙利度胺)和 Lenalidomide(來那度胺)
嵌合抗原受體 T 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CAR-T)治療(一種細胞免疫治療)
藥物名稱 |
適應症 |
Axicabtagene ciloleucel 阿基侖賽 |
|
Tisagenlecleucel (替沙侖賽) |
|
Lisocabtagene maraleucel (利基邁侖賽) |
|
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 (布瑞基 奧侖賽) |
|
標靶治療
藥物名稱 |
適應症 |
Ibrutinib(依魯替尼) |
|
Acalabrutinib(阿卡替尼) |
|
Zanubrutinib(澤佈替尼) |
|
Pirtobrutinib(吡托布替尼) |
|
對症下藥
何傑金淋巴瘤
非何傑金淋巴瘤
復發性或難治性淋巴瘤
治療期間的護理
開展治療之前,醫生會先向患者講解治療的程序、風險和副作用。此外,年輕患者如計劃生育,應在開始治療前與醫生討論有關生育和受孕的問題。醫生會轉介患者給有關方面的專科醫生,進一步根據患者的情況提供建議和方法來保持生育能力。
接受治療期間,患者應:
大多數患有淋巴癌的病人都不具高危因素,故現時除了預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外,並沒有預防淋巴癌的具體方法。
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指南:淋巴癌
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病人指南:淋巴癌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2年血液惡性腫瘤統計數字
感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科生林天頌先生(M23)、 曾瀚霆先生(M23)及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喬夏利醫生撰寫及審閱本頁內容。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