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

哀傷
喪親之痛
哀傷的階段?
哀傷的迷思
克服哀傷
複雜性哀傷
支援小組
安慰喪親者
安慰喪親的兒童
參考資料
影片
分享

喪親之痛

癌症患者可能因不同原因而哀傷,如不再能照顧孩子和自己的健康,和因疾病而需除去某身體部位等。失去重要的人時,大多數人亦會沉浸於哀傷中。每人的經歷不同,處理悲傷情緒的方式亦不同。

哀傷的程度、反應和時間都可能受以下因素影響:

  • 喪親者的年齡、性別、性格和過去處理問題及事情的方式 。
  • 喪親者與死者的關係
  • 摯親去世的原因。若摯親突然去世,對喪親者的打擊則較大。
  • 喪親者從家人、朋友、居住的社區及宗教信仰等得到的的支援
  • 喪親者的生活習慣和模式會否因摯親的離世而截然不同

哀傷的階段?

一般而言,哀傷有5個階段。

  • 否認
    • 知悉某人去世時,人們或會感到震驚,甚至表現麻木。人們亦或許想起未為死者做的事或未對他們說的話。
    • 面對重大打擊時,人們往往下意識地拒絕承認事實;這是人體防衛機制作出的臨時反應,屬正常。
  • 憤怒
    • 感到震驚和麻木後,便需重新面對現實。人們或會感到沮喪和絕望,並可能怨天尤人。
    • 如離世的親人是長期病患,並於生前需要喪親者的照顧;喪親者或為患者之死感到如釋重負,卻會為這種解脫感而內疚。
  • 討價還價
    • 指希望以交換條件的方式改變喪親的事實。常見的想法有「早知道」和「如果」。
    • 人們常對已發生的事產生補償心理,例如:「如果我能回到嫲嫲身邊,我每星期都會和她一起去吃午飯」,或「如果我的妻子還活著,我會告訴她我有多愛她」。
    • 人們甚至可能希望與上帝交易,盼望通過請求更高權力、更有力量的存在,令死者歸來。但此時的喪親者亦已間接承認死者之死。
  • 抑鬱
    • 面對失去摯親的傷痛與臨床的抑鬱症不同。這段時間內,感到悲傷屬正常。
    • 人們可能會感到沮喪、極度哀傷、孤單、失去活力、睡眠習慣改變、食慾不振、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遠離社交活動和對未來感到恐懼。
  • 接受
    • 哀傷的最後階段中,喪親者已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這可能需要幾個月至幾年的時間。
    • 哀傷的感覺可能會在某些日子再次出現,如生日、週年紀念日及假期等。一些地方或事物亦可能勾起對摯親的思念。儘管如此,哀傷的情緒應隨時間的流逝而變淡。
    • 人們將嘗試開始新的生活,逐漸恢復生機。生活比剛失去親人時更快樂,並逐漸變得美好。
    • 人們將找到和離世的親人維持聯繫的方法,如回想他們的話語、重溫昔日的照片和錄影等。

哀傷的迷思

  • 喪親之痛與一般的悲傷無異
    • 人的情緒、行為、信仰、人際關係和健康等各方面都會受喪親之痛影響。喪親者通常會有情緒和身體上的表徵。
  • 喪親之痛具規律
    • 人們經歷喪親之痛時會出現不同情緒,這些情緒可能並無規律。哀傷的過程或跌宕起伏,難以預知情緒和行為的改變。
  • 每個人具相似的歷程
    • 人們經歷喪親之痛時都有不同的心路歷程。有些人可能很快從哀傷中走出,有些人則需要更多時間。每個人的歷程都獨一無二,因此應尊重每個人處理情緒的方式。
  • 喪親之痛會在「接受」階段後消失
    • 喪親之痛可持續數月至數年以上。即使摯親已離世多時,偶爾想起他們亦會引起哀傷之情。
    • 雖然喪親之痛不會完全消退,但在他人支持和理解下,喪親者仍可以於生活中前進。

哀傷的表現

  • 情緒表現:震驚、麻木、憤怒、內疚、焦慮、無助感、混亂及悲傷 。
  • 身體表現:感到胃部空虛、消化不良、胸部或喉嚨發緊、胸口痛、對噪音過度敏感、氣促、肌肉無力、頭暈、頭痛、精神不振、口乾及其他身體部位疼痛。
  • 認知表現:對事物失去信任、不相信事實、困惑、注意力下降、短期記憶力差、沉浸於對死者的懷念,並感到死者仍然存在。
  • 行為表現:食慾不振、睡眠習慣改變、夢魘、夢見死者、社交孤立、為了不忘記摯親或避免想起摯親而過度活動、突然改變生活方式,以逃避喪親之痛

克服哀傷

  • 允許自己感受所有的情緒
  • 對朋友傾訴
  • 參加葬禮並瞻仰死者遺容,與摯親告別。
  • 均衡飲食
  • 避免過量攝取咖啡因和酒精
  • 日間適量運動,以提升睡眠品質。
  • 失眠時可做放鬆之事,無需勉強入睡。
  • 避免在喪親後不久作重大決定或改變
  • 向親友求助
  • 做有助緩解傷痛的事,如寫日記、畫畫和寫信給死者。
  • 尋求心靈或信仰上的幫助
  • 加入支援小組
  • 有需要時可向臨床心理學家求助

複雜性哀傷

「複雜性哀傷」指喪親之痛未能隨時間減輕,甚至越甚。若喪親者變得非常沮喪,像「卡住」了,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便應尋求協助。出現以下情況時,可尋找醫生、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或社工的專業建議:

  • 無法履行基本的日常事務
  • 持續失眠
  • 不能自理
  • 失去自我價值
  • 依賴酒精或藥物
  • 有自殺念頭
  • 出於憤怒而傷害別人
  • 長時間不能規律進食

支援小組

支援小組給予喪親者與他人分享經歷和感受的機會。支援小組中,喪親者可從其他具類似經驗的人獲得鼓勵、安慰和實際的建議。支援小組採用不同的形式進行,包括面對面、線上或電話交談。

有宗教信仰者可祈禱或前往宗教場所尋求安慰,與宗教領袖交談也能助喪親者舒解情緒。

有關支援小組詳細資料,請參閱社區資源內的哀傷支援小組

安慰喪親者

幫助他人從哀傷中走出十分艱難。對喪親者而言,傾聽和陪伴能令他們感到不孤單,往往比話語重要。與喪親者交流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給予時間,耐性的陪伴

  • 哀傷是一個正常的過程
  • 哀傷的歷程隨個人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
  • 讓喪親者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 陪伴及聆聽
    • 給予對方依靠、擁抱及微笑

留意你的言詞

  • 哀傷是一個獨特的歷程 
  • 即使曾有過類似的經歷,也不要以為會很明白喪親的感受 
  • 留意這些說話
    • ✗「我明白你的感受。」
    • ✓「我記掛著你,你今天感覺怎樣?

多些了解和留意喪親者的感受

  • 喪親者的情緒波動頻繁
    • 可能於短短數日從充滿盼望變得絕望
    • 一首歌或一齣電影都能觸動其的情緒,令他們突然哭泣。

提供實際的支援

  • 如幫忙照顧孩子、做家務或煮食等

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 如果喪親者出現以下的情況,便需尋求專業協助: 
    • 有自殺的念頭 
    • 出現抑鬱症的症狀 
    • 其他情況,可以參考「複雜性哀傷」 
  • 若擔心喪親者的安全,便應與他們保持聯絡 

安慰喪親的兒童

人們普遍不會把親人離世的消息告訴兒童,生怕傷害他們。然而,孩子們可能對「突然失踪」的親人生出負面聯想。其中一個聯想可能是,他們「唔乖」,導致親人離去。這些聯想對孩子而言可能比真相更可怕。如果孩子沒有得到適當的引導,他們的內疚、焦慮、不安和恐懼等情緒就無法好好地被疏導和處理。

哀傷是一種表達情感的過程。視乎兒童的年齡,他們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哀傷。

他們哀傷一段時間,但很快又會表現得很快樂。如果兒童與死者關係密切,他們便會感到強烈的失落。兒童可能不會用言語表達痛苦,但喪親之痛仍存在;尤其在他們長大後的某些人生里程碑中,如大學畢業或結婚,都有可能勾起喪親之痛。幫助兒童理解死亡並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感受極為重要。兒童的理解能力、情感的表達和行為會因年齡、性格、過往的經歷和家庭成員的支持而不同。誠然,兒童於每個階段的特徵都可能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