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
引言
高危因素
病徵
診斷
分期
等級
治療
預防
參考
分享

引言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22年公佈的最新數字,子宮內膜癌是香港第四位最常見的女性癌症,佔女性患癌的6.6%。2022年共有1,188宗新症,平均每56人,就有1人患上子宮內膜癌。發病年齡的中位數為57.5歲。

子宮內膜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居第十一位 。在2022年,子宮內膜癌導致109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7% 。

 

甚麼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是女性的生殖器官之一,呈倒置的梨形,位於下腹骨盤腔內。子宮左右兩邊各連接輸卵管和卵巢,下則連接子宮頸和陰道。

子宮內膜由無數微絲血管組成,內膜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合適的環境孕育胚胎。卵巢分泌的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和黃體酮)是維持子宮內膜健康生長的關鍵因數,當其分泌失調時,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便會增加。子宮內膜癌是從內膜生長的腫瘤;到中後期,癌細胞會擴散到子宮附近的結構,亦有機會經淋巴和血液擴散到肝臟、骨骼等器官,影響其功能。

高危因素

  • 年齡
    • 60歲以上, 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
  • 經期
    • 初經早(12歲前)
    • 較遲停經(52歲後)
    • 月經紊亂
  • 從未生育的女性
  • 遺傳史
    • 直系親屬(如母親、姊妹或女兒)在50歲前確診乳癌、卵巢癌或大腸癌
  • 個人病史:
    • 過重或肥胖人士
    • 乳癌、卵巢癌或大腸癌患者
    • 卵巢多囊症(PCOS)患者
    • 子宮內膜異常增生患者
    • 糖尿病或三高患者
  • 藥物史
    • 曾長期單一服用雌激素賀爾蒙補充治療(Oestrogen-only HRT
    • 曾服用醫治乳癌藥物三苯氧胺(Tamoxifen

病徵

子宮癌患者通常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若及早求醫,多數患者皆仍屬於早期。

  • 早期:
    • 停經前: 陰道異常出血、經血過多、經期長而頻密
    • 停經後: 突然再出血、陰道出現異常分泌物
  • 後期:
    • 下腹痛或腹脹
    • 性交或小便時骨盤腔疼痛
    • 大便習慣改變(例如:便祕)
    • 陰道出血
    • 體重下降
    • 呼吸困難

診斷

初步診斷

  • 骨盤腔檢查
    • 醫生會以手指或窺器(俗稱「鴨咀鉗」)觀察外陰、陰道及子宮頸是否有異常情況。
  • 子宮內膜活檢
    • 經窺器伸幼管入子宮吸取小片子宮內膜,並於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細胞。

  • 超聲波掃描
    • 超聲波能檢查子宮內膜厚度,有助診斷絕經後的婦女。
    • 如果絶經後婦女的子宮內膜厚於正常,便需要接受進一步檢查。
    • 超聲波對於未收經的婦女功用不大,因為其子宮內膜會隨著排卵/月經週期而改變。
    • 陰道超聲波:醫生會把管狀超聲波儀器放入陰道,來檢查子宮及下陰情況。若病人不能進行陰道超聲波,則會改用腹部超聲波。

圖:陰道超聲波
  • 子宮鏡(Hysteroscopy)及活組織檢查或刮宮
    • 局部或全身麻醉下,醫生會將頂端帶光源鏡頭的子宮鏡經陰道放入子宮,抽取子宮內膜活組織。可疑的組織也會被一併抽取,並由病理學家於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細胞。

醫生在斷定病者患子宮內膜癌後,便會透過體檢、驗血、X光檢查及各種掃描進一步檢查癌細胞擴散的範圍,確定子宮內膜癌的分期。

 

進一步診斷

  • 電腦掃描(CT Scan
    • 通過靜脈注入顯影液,拍攝骨盤腔各種角度的X光片,再用電腦合成橫切面的影像,檢查癌細胞擴散的範圍。
  • 磁力共振掃描(MRI)
    • 通過掃描骨盤腔檢查癌細胞有否入侵子宮內膜和肌層、附近軟組織如淋巴結等,評估癌細胞入侵的程度。
  • 上腹部超聲波掃描
    • 通過超聲波儀掃描上腹位置,檢查肝臟等器官是否有擴散癌細胞 。
  • 胸部 X 光片或胸腔電腦掃描
    •  檢查是否有癌細胞轉移到肺部或胸腔內壁
  • 驗血-腫瘤指標CA-125
    • 有些患者的子宮體癌細胞會在血液中分泌名為CA-125的蛋白質腫瘤指標。
    • 治療前,若CA-125 水平高,便可用以檢視治療成效及監察癌症。
    • CA125 的專一性不足,所以應在諮詢醫生的建議後才作檢查

分期

根據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的標準,子宮內膜癌的程度分為以下四期:

  • 第一期
    • 癌細胞只生長於子宮內膜或肌肉層裏
    • 第一期A:癌細胞生長於子宮內膜或少於一半的肌肉層
    • 第一期B:癌細胞擴散到一半或以上的肌肉層
  • 第二期
    • 癌細胞從子宮體擴散到子宮頸,但只局限於子宮內
  • 第三期
    • 癌細胞已擴散到骨盆腔裏
    • 第三期A:癌細胞擴散到最外層的子宮漿膜、輸卵管或卵巢
    • 第三期B:癌細胞擴散到子宮隔壁或陰道
    • 第三期C(一):癌細胞擴散到盤骨的淋巴結
    • 第三期C(二):癌細胞擴散到大動脈旁的淋巴結
  • 第四期
    • 癌細胞已入侵直腸、膀胱以及其他較遠的器官
    • 第四期A:癌細胞擴散到直腸、膀胱粘膜
    • 第四期B:癌細胞擴散到腹股溝的淋巴結,以及較遠的器官如骨骼或肺部

等級

等級是形容癌細胞分化的指標,能預測擴散的速度。

有別於正常細胞,癌細胞不能正常分化,因此醫生能把抽取的活化細胞放在顯微鏡下斷定等級。

  • GX:醫生未能斷定其等級
  • G1:癌細胞分化程度理想
  • G2:癌細胞分化程度中等
  • G3: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差

治療

現時主要採用切除手術和放射治療醫治早期子宮內膜癌。兩種治療方式可以單一或同步進行。早期子宮內膜癌的治癒率更可達九成以上。

 

全子宮切除手術

  • 子宮內膜癌的首選治療方法
  • 手術範圍:切除子宮、子宮頸、輸卵管、卵巢、+/- 部分陰道與附近的淋巴組織以進行化驗,從而確定癌腫的類別及擴散範圍。
  • 切除子宮的方法有以下四種:
    1. 開腹(Abdominal Hysterectomy
    2. 經陰道(Vaginal Hysterectomy
    3. 腹腔鏡(Laparoscopy
    4. 機械臂協助 (Robot-assisted)
  • 若癌症只屬早期,全子宮切除手術已足夠。不過,如化驗結果證實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差或已深入子宮肌肉或子宮頸,則須在切除手術後輔以放射治療或化療,以減低復發的風險。除輔助放射治療外,有需要時醫生或會建議患者接受輔助化療。
  • 手術切除的風險包括:麻醉風險、術後感染、膀胱或腸道受損(機率低於12%)、輸尿管受損、傷口癒合問題、更年期症狀、術後的脹氣感等。

 

放射治療(香港慣稱「電療」,內地簡稱「放療」)

  • 放射治療是以高能量輻射消滅癌細胞。
  • 醫生可能會配合外科手術以增強療效。如病人不宜進行全子宮切除手術,可以放射治療作為直接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方式包括單一體外放射治療或合併體內放射治療。
  • 如某些早期子宮癌患者具有局部復發的危險因素,則可考慮接收放射治療
  • 放射治療種類包括以下兩種:
  1. 體外放射治療
    • 利用直線加速器發出輻射線照射病發部位及盤腔,消滅癌腫。
    • 短期副作用:指在電療期間或電療完兩至三星期所出現的副作用,包括皮膚泛紅、疲倦、肚瀉、小便赤痛、作悶等。
    • 中長期副作用:指在療後數月或數年後出現的副作用,包括陰道縮短或變窄、干澀、有疼痛感、或出現分泌,低風險但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腸黏連(腸塞)、電療性腸道發炎、膀胱炎、膀胱肌肉活躍症(容易急尿)。
  2. 合併體內放射治療
    • 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醫生會在陰道內放置導管,導管發出輻射的導管以進行治療。
    • 醫生通常會分一次或多次進行治療,患者或需留院。
    • 副作用:因照射部位及鄰近器官而異,輻射線會影響陰道、膀胱及直腸。包括陰道縮短或變窄、乾澀乏彈性、有疼痛感或出現分泌。電療性腸道發炎、膀胱炎、膀胱肌肉活躍症(容易急尿)。

 

化療

  • 化療主要用於後期及復發子宮體癌,幫助縮小腫瘤、減慢增生及紓緩症狀﹔亦可用於輔助手術及放射治療。
  • 兩種常用的化療藥物組合,包括 CarboplatinPaclitaxel,以及CisplatinDoxorubicin
  • 副作用一般只見於治療期間,過後會逐漸消退。包括疲倦、抵抗力弱、噁心、食慾不振、脫髮等。Doxorubicin的副作用涉及心臟,Cisplatin可能影響腎臟,Paclitaxel則或會影響神經,令手腳麻痹、刺痛。

 

其他

  • 免疫治療及標靶藥物適用於某些患者。

預防

  • 生育
    • 曾生育的女性的女性荷爾蒙比例於保護子宮內膜較理想,因此患上子宮體癌的風險較低。
  • 餵哺母乳 
    • 女性哺乳期間,雌性荷爾蒙會減少,子宮體受雌性荷爾蒙的影響較少, 因而患子宮體癌的風險比較低。
    • 餵哺母乳的時間越長,患上子宮體癌的風險也會較低。
  • 定期月經
    • 對於那些很久也沒有月經的婦女,子宮內膜會比較厚,令子宮內膜增生及子宮癌的機率增加。
    • 故這些女性應該服用荷爾蒙,例如綜合口服避孕藥或含體酮素的避孕藥,協助子宮內膜脫落,使月經週期穩定。
    • 月經流量過多或子宮內膜增生的患者,可考慮服用口服體酮素避孕藥或使用含體酮素的內環避孕器。
  • 飲食 
    • 注意均衡飲食
    • 多進食高纖食物
    • 少進食高脂、高鈉、高糖的食物   
    • 少進食紅肉、加工、醃製食品或酒精
  • 林奇綜合症患者可考慮預防性的子宮 +/- 卵巢切除
  • 其他
    • 定期運動
    • 體重控制
    • 控制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

參考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2年

香港防癌會:子宮體癌

加拿大癌症協會:子宮體癌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子宮體癌

 

感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科生李卓謙先生(M25)、 謝咚頤小姐 (M25)及香港大學婦產科學系謝嘉瑜醫生撰寫及審閱本頁內容。

 

最後更新日期:2024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