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
引言
高危因素
病徵
診斷
分期
等級
治療
預防
參考
分享

引言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22年公佈的最新數字,子宮內膜癌是香港第四位最常見的女性癌症,佔女性患癌的6.6%。2022年共有1,188宗新症,平均每56人,就有1人患上子宮內膜癌。發病年齡的中位數為57.5歲。

子宮內膜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居第十一位 。在2022年,子宮內膜癌導致109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7% 。

 

甚麼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是女性的生殖器官之一,呈倒置的梨形,位於下腹骨盤腔內。子宮左右兩邊各連接輸卵管和卵巢,下則連接子宮頸和陰道。

子宮主要由三層組成:子宮內膜(內層)、子宮肌層(肌肉中層)和子宮膜(外層)。子宮內膜由無數微絲血管組成,內膜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合適的環境孕育胚胎。卵巢分泌的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和黃體酮)是維持子宮內膜健康生長的關鍵因數,當其分泌失調時,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便會增加。

子宮內膜癌是從內膜生長的腫瘤;到中後期,癌細胞會擴散到子宮附近的結構,亦有機會經淋巴和血液擴散到肝臟、骨骼等器官,影響其功能。

高危因素

  • 年齡
    • 60歲以上, 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
  • 經期
    • 初經早(12歲前)
    • 較遲停經(52歲後)
    • 月經紊亂
  • 從未生育的女性
  • 遺傳史
    • 直系親屬(如母親、姊妹或女兒)在50歲前確診乳癌、卵巢癌或大腸癌
  • 個人病史:
    • 過重或肥胖人士
    • 乳癌、卵巢癌或大腸癌患者
    • 卵巢多囊症(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
    • 子宮內膜異常增生患者
    • 糖尿病或三高患者
  • 藥物史
    • 曾長期單一服用雌激素賀爾蒙補充治療(Estrogen-only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
    • 曾服用醫治乳癌藥物Tamoxifen(三苯氧胺

病徵

子宮癌患者通常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若及早求醫,多數患者皆仍屬於早期。

  • 早期:
    • 停經前: 陰道異常出血、經血過多、經期長而頻密
    • 停經後: 突然再出血、陰道出現異常分泌物
  • 後期:
    • 下腹痛或腹脹
    • 性交或小便時骨盤腔疼痛
    • 大便習慣改變(例如:便祕)
    • 陰道出血
    • 體重下降
    • 呼吸困難

診斷

初步診斷

  • 骨盤腔檢查
    • 醫生會以手指或窺器(俗稱「鴨咀鉗」)觀察外陰、陰道及子宮頸是否有異常情況。
  • 子宮內膜活檢
    • 經窺器伸幼管入子宮吸取小片子宮內膜,並於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細胞確認是否存有癌細胞以及其類型。

  • 超聲波掃描
    • 超聲波能檢查子宮內膜厚度,有助診斷絕經後的婦女。
    • 如果絶經後婦女的子宮內膜厚於正常,便需要接受進一步檢查。
    • 超聲波對於未收經的婦女功用不大,因為其子宮內膜會隨著排卵/月經週期而改變。
    • 陰道超聲波:醫生會把管狀超聲波儀器放入陰道,來檢查子宮及下陰情況。若病人不能進行陰道超聲波,則會改用腹部超聲波。

圖:陰道超聲波
  • 子宮鏡(Hysteroscopy)及活組織檢查或刮宮
    • 局部或全身麻醉下,醫生會將頂端帶光源鏡頭的子宮鏡經陰道放入子宮,抽取子宮內膜活組織。可疑的組織也會被一併抽取,並由病理學家於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細胞確認是否存有癌細胞以及其類型。

醫生在斷定病者患子宮內膜癌後,便會透過體檢、驗血、X光檢查及各種掃描進一步檢查癌細胞擴散的範圍,確定子宮內膜癌的分期。

 

進一步診斷

  • 電腦掃描(CT Scan
    • 通過靜脈注入顯影液,拍攝骨盤腔各種角度的X光片,再用電腦合成橫切面的影像,檢查癌細胞擴散的範圍。
  • 磁力共振掃描(MRI)
    • 通過掃描骨盤腔檢查癌細胞有否入侵子宮內膜和肌層、附近軟組織如淋巴結等,評估癌細胞入侵的程度。
  • 上腹部超聲波掃描
    • 通過超聲波儀掃描上腹位置,檢查肝臟等器官是否有擴散癌細胞 。
  • 胸部 X 光片或胸腔電腦掃描
    •  檢查是否有癌細胞轉移到肺部或胸腔內壁
  • 驗血-腫瘤指標CA-125
    • 有些患者的子宮體癌細胞會在血液中分泌名為CA-125的蛋白質腫瘤指標。
    • 治療前,若CA-125較正常水平高,便可用以檢視治療成效及監察癌症 
    • CA125 並不能診斷子宮內膜癌所以應在諮詢生的建議才作檢查

分期

根據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的標準,子宮內膜癌的程度分為以下四期:

  • 第一期
    • 癌細胞只生長於子宮內膜或肌肉層裏
    • 第一期A:癌細胞生長於子宮內膜或少於一半的肌肉層
    • 第一期B:癌細胞擴散到一半或以上的肌肉層
  • 第二期
    • 癌細胞從子宮體擴散到子宮頸,但只局限於子宮內
  • 第三期
    • 癌細胞已擴散到骨盆腔裏
    • 第三期A:癌細胞擴散到最外層的子宮漿膜、輸卵管或卵巢
    • 第三期B:癌細胞擴散到子宮隔壁或陰道
    • 第三期C(一):癌細胞擴散到盤骨的淋巴結
    • 第三期C(二):癌細胞擴散到大動脈旁的淋巴結
  • 第四期
    • 癌細胞已入侵直腸、膀胱以及其他較遠的器官
    • 第四期A:癌細胞擴散到直腸、膀胱粘膜
    • 第四期B:癌細胞擴散到腹股溝的淋巴結,以及較遠的器官如骨骼或肺部

等級

等級是形容癌細胞分化的指標,能預測擴散的速度。

有別於正常細胞,癌細胞不能正常分化,因此醫生能把抽取的活化細胞放在顯微鏡下斷定等級。

  • GX:醫生未能斷定其等級
  • G1:癌細胞分化程度理想
  • G2:癌細胞分化程度中等
  • G3: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差

治療

現時主要採用切除手術和放射治療醫治早期子宮內膜癌。兩種治療方式可以單一或同步進行。早期子宮內膜癌的治癒率更可達九成以上。

 

全子宮切除手術

  • 子宮內膜癌的首選治療方法
  • 手術範圍:切除子宮、子宮頸、輸卵管、卵巢、有時包括部分陰道與附近的組織和淋巴以進行化驗,從而確定癌腫的類別及擴散範圍。
  • 切除子宮的方法有以下四種:
  1. 開腹(Abdominal Hysterectomy
  2. 經陰道(Vaginal Hysterectomy
  3. 腹腔鏡(Laparoscopy
  4. 機械臂協助 (Robot-assisted)
  • 若癌症只屬早期,全子宮切除手術已足夠。不過,如化驗結果證實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差或已深入子宮肌肉或子宮頸,則須在切除手術後輔以放射治療及/或化療,以減低復發的風險。除輔助放射治療外,有需要時醫生或會建議患者接受輔助化療。
  • 手術切除的風險包括:麻醉風險、術後感染、膀胱或腸道受損(機率低於12%)、輸尿管受損、傷口癒合問題、更年期症狀、術後的脹氣感等。

 

放射治療(香港慣稱「電療」,內地簡稱「放療」)

  • 對於某些早期子宮內膜癌病人,特別是那些有局部復發風險因素的病人,手術後可以考慮接受放射治療結合化療。
  • 另外,電療可用於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來控制症狀,或無法進行全子宮切除手術的病人。
  • 治療方法:用高能量輻射消滅癌細胞

1. 體外放射治療

  • 利用直線加速器發出輻射線照射病發部位及盤腔,殺死腫瘤細胞
  • 對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體外放射治療(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EBRT)通常每星期五次,為期五至六星期。
  • 放射治療的模擬過程中,病人需仰臥及保持靜止。過程中將使用支架確保病人在每次治療中的位置相同,然後進行電腦掃描來擷取盆腔的詳細影像。這些影像有助醫生作電療計劃,確保輻射精確瞄準腫瘤細胞,同時保護周圍健康組織。
  • 短期副作用:指在電療期間或電療完兩至三星期所出現的副作用,包括皮膚泛紅、疲倦、肚瀉、小便赤痛、作悶等。
  • 中長期副作用:指在療後數月或數年後出現的副作用,包括陰道縮短或變窄、干澀、有疼痛感、或出現分泌,低風險但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腸黏連(腸塞)、電療性腸道發炎、膀胱炎、膀胱肌肉活躍症(容易急尿)。

2. 近距離放射治療(體內放射治療)

  • 用於術後作輔助治療,可以在手術後單獨進行,或在體外放射治療 (EBRT)之後進行。
  • 近距離放射治療(體內放射治療)是在局部麻醉下將放射發射管放入陰道內。這種方法是在之前的腫瘤部位給予高劑量的輻射,同時可保護健康組織。
  • 副作用:
    • 輻射線會影響陰道、膀胱及直腸
    • 其他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陰道縮短、變窄、乾燥、疼痛或分泌物增加。其他較罕見但具潛在嚴重風險的併發症包括腸間粘連、炎症性腸病、膀胱炎和膀胱過度活躍。

 

化療

  • 化療用於高復發風險的病人。就早期子宮內膜癌而言,化療可以在手術後,不論是否結合放射治療的情況下進行,以降低局部復發風險。
  • 在晚期或復發的子宮內膜癌中,化療可以減小腫瘤大小,減慢生長速度和緩解症狀。適合病人亦可考慮結合化療和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
  • 常用的化物組合,包括Carboplatin(卡鉑Paclitaxel(紫杉醇,以及Cisplatin(順鉑Doxorubicin(多柔比星 
  • 副作用一般只見於治療期間,過後會逐漸消退。包括疲倦、抵抗力弱、噁心、食慾不振、脫髮等。Doxorubicin的副作用涉及心臟,Cisplatin可能影響腎臟,Paclitaxel則或會影響神經,令手腳麻痹、刺痛。

 

免疫治療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一種免疫治療藥物,通過針對免疫細胞和癌細胞上的蛋白質來幫助身體對抗癌症。這些蛋白質稱為檢查點,可以防止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T 細胞上的 PD-1 與癌細胞上的 PD-L1 結合,發送抑制信號以停止攻擊。類似Pembrolizumab(匹博利組單抗)和Nivolumab(尼伏人單抗)的藥物阻斷這種結合作用,使 T 細胞能夠摧毀癌細胞。
  • 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感覺疲倦或虛弱、發燒、咳嗽、惡心、瘙癢和皮疹、 食慾不振、肌肉或關節疼痛、呼吸急促、便秘或腹瀉。
  • 較少見但相對嚴重的副作用:輸注反應(發燒、發冷、臉部潮紅、皮疹、 發癢的皮膚、頭暈、喘鳴和呼吸困難)、自身免疫反應(肺部、腸道、肝臟、激素分泌腺、腎臟、皮膚或其他器官,出現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問題)

Pembrolizumab(匹博利組單抗)

  • Pembrolizumab可用於晚期子宮內膜癌:
    • 可與 CarboplatinPaclitaxel 結合使用,然後單獨使用Pembrolizumab,用於成 人原發性晚期或復發性子宮內膜癌病人
    • 適用於高度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的病人
    • 適用於錯配修復基因缺陷(Mismatch repair gene defects,dMMR)的病人
    • 有效治療高腫瘤突變負荷(High 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H)的病例
    • 可與 Lenvatinib(樂伐替尼)結合用於無錯配修復基因缺陷的晚期子宮癌
    • 使用方式:每三至六星期一次靜脈注射

Dostarlimab(多達利單注射液)

  • Dostarlimab 多可用於晚期子宮癌:
    • 一線治療:與 Carboplatin Paclitaxel 結合使用,然後用Dostarlimab 維持,用於錯配修復基因缺陷或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癌細胞
    • 二線治療:化療後單獨用於錯配修復基因缺陷癌細胞
  • 使用方式:起初每三星期一次靜脈注射,然後改為每六星期一次

 

標靶治療

  • 標靶治療可能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治療結合使用於指定的晚期子宮內膜癌病人

標靶治療 

適應症及使用方式 

貝伐珠單抗 (Bevacizumab) 

  • 與化療結合使用
  • 貝伐單抗VEGF蛋白結合,抑制新血管形成,減癌細胞生長
  • 使用:靜脈注射,每2-3週一次
  • 副作用:高血壓、血栓、尿液中的蛋白質、疲勞、出血、頭痛、口腔潰瘍、食慾不振、腹瀉等 

樂伐替尼 (Lenvatinib) 

  • 匹博利組單抗(Pembrolizumab)結合作為二線治療
  • 使用方式:口服,每天一次
  • 副作用:高血壓、腹瀉、體重減輕、食慾減退、尿液中的蛋白質、四肢腫脹等 

拉羅替尼 (Larotrectinib) 或恩曲替尼 (Entrectinib)

  • NTRK融合突變癌症的單一療法
  • 使用方式:
    • Larotrectinib:口服,每天兩次
    • Entrectinib:口服,每天一次
  • 副作用:倦怠感、想吐、呼吸急促、暈 眩、便秘、肝功能異常、睡眠問題等

曲妥珠單抗 (Trastuzumab) 

  • 與化療結合用於HER2陽性癌症
  • 使用方式:靜脈注射,每星期一次
  • 副作用:倦怠感、噁心、嘔吐、輸注反應、心臟毒性等 

Trastuzumab deruxtecan 

  • HER2陽性腫瘤(IHC 3或2)的單一療法
  • 使用方式:靜脈注射,每3星期一次
  • 副作用:倦怠感、想吐、嘔吐、血細胞計數減少、藥物誘導性肺炎等 

 

荷爾蒙治療

  • 荷爾蒙治療有時會跟化療結合用於晚期或復發的子宮內膜癌。荷爾蒙治療通常適用於轉移性低分野性的子宮內膜癌,較理想的是癌症體積較低或腫瘤生長緩慢的病人
  • 荷爾蒙治療的種類:
    • 黃體酮(黃體素的人造版本)例如醋酸甲羥孕酮 (Medroxyprogesterone)、甲地孕酮、由子宮環釋放出的左炔諾孕酮
    • 泰莫西芬(Tamoxifen)
    • 黃體荷爾蒙刺激素(LHRH)或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GnRH)的促效劑激動劑,例如戈舍瑞林(Zoladex)、亮丙瑞林(Enantone)
    • 芳香環轉胺酶抑制劑,例如來曲唑(Femara)、阿那曲唑 (Arimidex)、依西美坦(Aromasin)
    • 氟維司群(Faslodex)
  • 副作用:潮熱、夜間盜汗、體重增加、抑鬱惡化、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 高、陰道乾燥、關節和肌肉疼痛、骨質疏鬆症、罕見但嚴重的血栓形成

預防

  • 生育
    • 曾生育的女性的女性荷爾蒙比例於保護子宮內膜較理想,因此患上子宮體癌的風險較低。
  • 餵哺母乳 
    • 女性哺乳期間,雌性荷爾蒙會減少,子宮體受雌性荷爾蒙的影響較少, 因而患子宮體癌的風險比較低。
    • 餵哺母乳的時間越長,患上子宮體癌的風險也會較低。
  • 定期月經
    • 對於那些很久也沒有月經的婦女,子宮內膜會比較厚,令子宮內膜增生及子宮癌的機率增加。
    • 故這些女性應該服用荷爾蒙,例如綜合口服避孕藥或含體酮素的避孕藥,協助子宮內膜脫落,使月經週期穩定。
    • 月經流量過多或子宮內膜增生的患者,可考慮服用口服體酮素避孕藥或使用含體酮素的內環避孕器。
  • 飲食 
    • 注意均衡飲食
    • 多進食高纖食物
    • 少進食高脂、高鈉、高糖的食物   
    • 少進食紅肉、加工、醃製食品或酒精
  • 林奇綜合症患者可考慮預防性的子宮 +/- 卵巢切除
  • 其他
    • 定期運動
    • 體重控制
    • 控制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

參考

美國癌症協會:子宮內膜癌

澳洲防癌協會:子宮內膜癌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2 年香港癌症統計概覽 

香港醫院管理局智友站:子宮體癌

麥克米倫癌症支援組織:子宮癌

NCCN Guidelines:子宮癌 Version 1.2025

NCCN Guidelines for Patients:子宮癌 2023

 

感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科生李卓謙先生(M25)、 謝咚頤小姐 (M25)及香港大學婦產科學系謝嘉瑜醫生撰寫及審閱本頁內容。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1月15日